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非常重视黑龙江的农业,多次问起农业生产。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资源雄厚,并一直保持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农业现代化标准,“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成为解决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不二法门。相较于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产品供给,我省农产品的供求总体上偏紧,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等方面。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思想为指导,笔者认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贴我省农业发展实际,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努力提升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效应。
精深加工去库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新契机,依托二三产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是遏制我省农产品库存持续走高的重要举措。我省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值的比例为0.5:1,而发达国家达到3:1,在绿色食品中,精深加工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分别占35%和65%,打入市场的主要是“原”字号的产品偏多。伊春的食用菌、农垦的速冻蔬菜、佳木斯的杂粮、牡丹江的山野菜等,76%的产品以“原料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销售;红豆、绿豆、白瓜子等产品以原料方式销售比例高达90%。因此,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省应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协调发展,着力稳妥延伸我省玉米产业链,创新玉米去库存新举措;深入实施乳制品、畜牧产品等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同时,在农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科学的农业产业布局。
规模经营降成本。一是培植农业规模化经营新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我省农业规模经济的主要方式。截止2015年年底,我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7.9万个,现代综合经营性农民合作社达到1224个,家庭农场(大户)发展到10.6万个,合作社自主经营土地1773万亩,实现代耕作业3292万亩,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我省要继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政策激励和帮扶措施,对有实力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给予重点扶持,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二是构建专业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我省物流交通设施相对落后,其中三级以下的公路占全省的90%以上,制约障碍已然形成。我省应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产品物流专用车道,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物流配送;推进农产品信息网站建设,加强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从流通层面再次压缩成本。
创新发展补短板。一是创新互联网接入方式,推进农产品营销升级。加快推进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工程,推进“网上众筹”、“私人订制”等
创新营销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渗透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二是创新绿色食品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高精尖产品。2015年,我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5000个,涵盖粮食、蔬菜、果品、饮料、畜禽蛋奶、水产、油等14类产品,其中,粮食占总量的67.5%;畜禽类产品占22.5%;水产类产品占0.3%;饮品类占7.0%;其他类产品占2.7%。由此可见,我省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粮食比重过高,而丰富人民膳食结构的多元经济作物的比重过低,无法适应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我省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时,在保证绿色食品数量的同时要有倾向性的进行结构调整,将我省农产品的绿色认证全面铺开,进一步推广北大荒、完达山、黑森、五常大米等一批知名“龙江绿”品牌的影响力,以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三是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助推科技增长活力。加强农业生产主体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实施“人才强农”战略;依托二三产业,获取技术研发推广的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落地模式。我省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利用科技打造高端、个性化农产品,并最终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竞争。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