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变“错位”

[ 作者:王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0 录入:吴玲香 ]

甘肃省董志塬兰州大学黄土高原实验站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实施草田轮作,农民收入较之前增加了近两倍。

淮河流域五河县是典型粮食区,但秋实草业公司带动当地种草养奶牛,公司上市,走出国门,让当地土地收益提高一倍多。

这样的生产方式,正为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和方向。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再次聚焦“三农”。与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相一致,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2016年乃至“十三五”时期“三农”发展的方向。

农业供给侧改革,被一些专家概述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意味着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上,要与社会的总体需求相契合。同时,“有效供给”还包括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生产与需求的错位

“农业供给侧改革早就该改了,因为农产品一直结构性供给过剩,农产品不是生产得越多越好,多了就是浪费。”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过剩还伴随很多问题。比如,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产品很便宜还卖不出去。过于重视产量就会导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破坏土地、环境和生态,导致农业不可持续。朱启臻表示,无论养殖业、种植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各种统计部门、行政部门津津乐道的是数量。实际上,数量一方面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过量的生产带来很多没必要的污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呼声很大。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样,过去特别重视数量,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应该重视质量的时候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理论证明,农田植物产品,人直接食用的不足25%,而畜用的可大于75%。而我们现行的农业结构则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农业结构导致生产与需求严重错位。

目标好,实现难

朱启臻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让生产者盲目追随市场价格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而是要形成稳定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品牌,在农产品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农业的生产能力不一定在当年完全释放出来,而是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业组织问题。在朱启臻看来,供给侧改革的组织基础就是家庭农场和真正的农村合作社。

作为经营农业的主体,家庭农场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概念。朱启臻认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爱护土地、藏粮于地等目标,只有在稳定的、独立的、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环境下才能实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