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论坛暨第五届村政论坛“一带一路与美丽乡村建设”学术交流会在都江堰举行。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朱启臻作了题为“‘小组微生’与乡村振兴”的主旨发言。
“若干年前,我来成都的时候我感到很振奋的就是这个词——‘小组微生’。”朱启臻说,因为振奋,他把“小组微生”写进了研究成果的案例。
“小组微生”,是指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
“只有小,才能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我们的生态,保持我们的熟人社会,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直到今天,我们有越大越好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很可怕的。”朱启臻认为,大就是挤压别人,自己一家独大,跟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他说,小不能太分散,要组团。“自由的组合。跟谁组合呢?谁跟我关系好的,我就跟谁组合,这样就能维持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关系,就是熟人社会。这对生产发展、有效治理、乡风文明都是重要的基础。”
“一出门就是田园,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一块宅基地,除了盖房子,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谈到微田园,朱启臻表示,田园经济或者叫庭院经济,就是重要的内容。他说,有的地方把村子拆掉,多少个村并在一起,让农民上楼,就没有了“房前屋后”。“村落以外就是田园,村落就座落在绿水青山田园当中,这是多美好的一幅景象,千人的村庄并在一起,还有田园吗?”
他表示,“小组微”的结果就是生态化。村落需要处在大的良好生态环境当中,但生态化也必须小,他举例说:传统的乡村哪儿来的垃圾?没有垃圾。村民生产的所有东西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粮食人吃,加工粮食的渣皮用来喂猪喂鸡,秸秆养牛养驴,人的生活垃圾就是剩菜剩饭,这是上等的好饲料,用于喂猪喂鸡,家禽家畜以及人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回到田园。
此外,朱启臻还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小组微生”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记者 王波 王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