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和“记得住乡愁”的号召下,人们对乡村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有识之士和有乡土情怀的干部,在遵循乡村价值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创造出了各种典型经验。这里选择几个案例,介绍他们建设乡村的理念和做法,旨在引起大家思考我们该怎样建设乡村。
本文没有选择那些被广泛宣传的先进“典型”,因为面对这些“典型”时大家有共同的感觉:参观时令人鼓舞,参观后感叹“实在学不来”。原因在于这些典型有的是靠钱堆出来的政绩工程,有的是违背乡村特点的对城市的模仿,某种意义上它们不再是乡村。我们选择的几个案例,一是遵循了乡村自身规律,建设了农民需要的幸福家园;二是依靠乡村自身力量,沿着乡村价值谱系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或者正在向着富裕村转变。
“小组微生”是成都市乡村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经验和模式,很值得各地乡村振兴实践借鉴。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可以看到被林盘包裹的村落一簇簇坐落在农田林地之间,古香古色的川西民居院落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一幅川西田园山水画跃然眼前。这是成都市16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之一的青杠树村。没有了昔日农村的脏乱落后,也避免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吞噬,农户在原有的山水田园间住上新居。这得益于“小组微生”的建设理念。
曾经的新农村建设片面贪大求洋,一度出现了仅为腾出建设用地指标,动辄上千户的“集中上楼”模式,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空间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四川农工委在总结各地乡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高度融合各方智慧,提出了“小组微生”乡村建设新理念,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适合全省各地,新建和改造皆宜的幸福乡村建设模式。
“小”说的是“规模要小”。做大做强的思维似乎是深入人心的,不仅支配了企业,也已渗透到了村庄建设。好像越大越好,把一个个百八十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集中为数千人口的中心村,甚至直接建成小城镇,整齐划一的排排房,被认为是现代化的标志。殊不知,这是典型的文化自卑表现。在崇尚“大”的同时,忘了小的长处。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过一本书,名为《小的是美好的》,上个世纪70年代中文版出版,据说已经印刷了十多次,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他反思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消极影响,主张选择适合人性的中间技术。乡村建设的小规模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反思的成果。川西传统乡村大都是散村,以林盘为标志的农户院落星星点点洒落在川西大地上。散村的好处是方便农民就地生产,也有利于生活废弃物的自然消解和循环利用。小规模就是尊重农民意愿,既要方便农民生产,也要让农民享受到现代高品质的生活。合理控制建设规模,一方面要防止脱离农村实际、盲目求大,片面讲集中、让农民上楼的做法,另一方面应适当集中以适应现代生活。成都乡村规模一般30户至300户不等,内部由若干个团组构成。每个团组的规模到底多大才合适,经过调研群众的习惯和要求,发现每个小组团的规模在5至10户比较合适,最大不超过30户。根据一户一宅政策,考虑各家各户的人口数量、经济承受能力,成都市为农民设计可供选择的不同户型,建设实用型、低楼层、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民居民宅。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通过改造,建成3个林盘组团。每个组团都小巧而精致,农民在家门口过上了舒适的现代生活。
“组”就是“组团式”。组团概念常用于城市规划,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称为组团式城市。实际上村落的自然分布就具有组团式特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成都的乡村一户户分散开来的散户很多。分散的民宅有优点,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点,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现代交通工具使用受到限制,人们出行、购物、走亲、访友存在等诸多不便,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组团”的目的就是在遵循原有村落格局格调基础上,把居民的院落就近就地适当集中。成都市利用原有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的肌理,合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布局聚居点,每5至10户形成一个组团。各组团以小居民点为中心,周边耕地自然分布,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形成既有联系又互不干扰的自然有机组团布局形态。平昌县白衣镇濛溪村布局3个聚居点,点与点的距离在50至500米不等,组团中央规划建设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形成了既自成体系又开放开敞的新型农村社区。组团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保留了散户方便生产的特点(出门即是农田),也克服了散户生活不方便的弊端,为交通、便民服务、文化活动、邻里互助、水电设施以及垃圾处理等提供了方便。
“微”是指“微田园”。在村落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树木、竹林、古井、老屋等魅力元素,在原村地址上建设新村,规划出前庭后园,让农民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间因时制宜种植瓜果豆菜。家有小庭院,户有小菜园,既方便群众生活,又优化土地利用,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更体现农村特色和乡土味道,深受群众欢迎。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把现有的林、竹、树和塘保留起来,在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就地取材,把原来脏、乱、差的“鸡啄地”变成整饬有序的“微田园”,同时为每户的“微田园”落实卫生责任区。慢步行走在新村内,一条条乡村景观路蜿蜒曲折,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竞显生机盎然,村民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其实,所谓的“微田园”,不仅表现为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和“小果园”,而且表现为村落、住宅与田园的一体化,这是真正意义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正是村落与田园的深度融合,集农业文化、循环农业、村落与农业景观以及民风民俗等于一体。没有村落,就没有什么田园综合体。
“生”是指“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指一个组团外部环境的生态化。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原则,遵循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保留生态本底,延续川西林盘特色。建设新乡村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肌理,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与民居建设的关系,严格保护优质耕地和林盘,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打造林院相依、院田相连、山水相融的生态田园风光。自贡市的百胜村,创新探索出了生态田园特色新村建设路径,注重依山而建、前庭后院,同时实施居民风貌改造148户,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化”的另一层意思是组团内部的生态建设,如垃圾分类、循环农业、污水处理、低碳生活以及新能源的利用等,也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态理念等内容。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留住美丽乡村》《生存的基础——农业社会学特性及其政府责任》《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农业社会学》《把根留住》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2019 第四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