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丁恒情:退耕还林也是生产力

[ 作者:丁恒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6 录入:实习编辑 ]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与管理培训班上获悉,今年中央共下达退耕还林还草各项资金254.9亿元,安排14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7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230万亩,并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措施。(7月24日《澎湃新闻网》)

时针回拨到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因此遭受严重损失。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专家分析,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

在1998年特大洪灾发生后,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屈指一算,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了17年。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这17年来,我国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达4500多亿。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过去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风沙肆虐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同耕地的过度开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增加土地深林植被覆盖率是最根本的途径。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流经省份,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植被覆盖严重不足,土地自身的锁水能力大大减少,而土壤流失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且,过度开垦的耕地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的陡坡或者生态脆弱土质,造成地力衰退、江河淤积和重要水源地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继续退耕还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退耕还林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李克强总理近年在视察湖北、甘肃、陕西时,多次强调要下决心实施退耕还林,使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项重点任务之一大力推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不仅辩证地回答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而且表明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可以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且绿色的森林也是财富的宝库,通过国家直补、发展经济林木等方式,为农民增加收入,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任务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除了走绿色发展道路,别无选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胸怀大局、万众一心,才能把退耕还林这项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生产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2017-07-2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