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渐行渐淡的农村上坟

[ 作者:净梵居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7 录入:19 ]

清明祭祖,在农村叫“上坟”,是生者对逝者、后人对前人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坟,以前在农村算是一年中比较盛大的活动了,可以说类似于过小年。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观念的变化,回乡祭祖的人越来越少了,放眼农村,“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觉处处都在。

小时候喜欢上坟,当然那个时候年龄还小,固然不存在因为思念亲人而去上坟这么高的认识,只是觉得上坟就是新年过后期待的又一个节日,理由很简单——一是有好吃的,二是人多欢乐,如此而已。

农村有句谚语:“有儿有女早上坟,没儿没女等清明。”意思是有后人的都会提前上坟,没有后人的只有等着清明公祭了。所以,农村的上坟不会选在清明节的那一天,而是在清明前,新坟会更早些。每到清明临近,家族的长辈们会聚在一起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然后通知所有家族里的人按时参与,这些一个家族的人我们当地叫做“亲房伙子里”,意思是同一个长辈有着血缘关系的后代。上坟时间一定下来,大人们就忙着提前张罗。跟过年一样,平时舍不得买菜吃,但是在这天还是要炒几个菜。于是大人们会到集市上去赶集,买些菜、蛋、水果、香、纸等。当然上坟烧的纸钱不是街上买来的,而是买了整张大白纸或麻纸(黄纸)后自己拿棒槌用专用的工具一下又一下地打出像古代铜钱那样一串一串的纸钱。烧的票子也不是现在到处卖的那样精致逼真,而是自己用木头刻的模板,沾了红墨水后用裁好的白纸去拓印。打钱纸那是高难度的活,大人们会完成,而印票子这种事一般都会交给我们小孩子去印,大人交代:“印得越多越好。”

等到上坟的这一天,家里会像过年一样,做很多好吃的。白面花卷、腊肉粉条炒韭菜、韭菜盒子、猪油盒子,还有辣子炒肉等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好菜”。当然,这些菜做好后会小心翼翼地装在篮子里,虽然小孩子们馋的哇哇乱叫,但是不允许吃的,只有“先人”吃了才能轮到我们吃。

一切准备停当,全家男女老少就浩浩荡荡地向坟地出发。一个家族的坟地基本上都在一块儿,去的早的不能先进行仪式,得等家族的人全了才能开始。等大家都到齐的时候辈份大的会带头开始仪式。于是每家都会跟着在自己的坟头放炮、点蜡、燃香、烧纸,最后用凉浆水绕烧过的钱纸洒一圈(据说这样钱不会被抢去),然后大家磕头,仪式就算结束。接下来就是开吃,随着长辈一声“抢”字,早就摆好在桌上那些的“先人”们“享用”过的饭菜就会成为大家争抢的目标,哪家的饭菜做的最香,肯定是最先被抢着吃光的,做的不香的或者伙食不好的最后会剩下。记得那时候奶奶做的猪油盒是最香的了,每次都会被一抢而光,我们这些自家人有时候都抢不到,全被别家的人抢走。

想想那时候,一年当中也只有这一天是孤坟地中最热闹的一天了,大片的坟地里人来人往,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因为活动不单单是祭祖,更是一种后人们相互间感情上的联络和沟通。孩子们更是跑来跑去,感觉既新鲜又开心,欢声笑语响彻在山谷,虽然祭祀活动是一种严肃的事情,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上坟是一件既严肃又开心的事情,因为他们相信祖先们也希望看到后代们其乐融融、欢聚一起的这种场景。

岁月如流水,白驹过隙间。今年也去上坟了,坟又多了一座,那是爷爷的新坟,但是来上坟的人越来越少了,或因为各种理由,或不屑一顾,欢乐也没有那么多了,饭菜也没人吃了,草草烧完纸各回各家,看着夕阳下的一座座孤坟,明年的今日,还会不会再有人来祭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净梵居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