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建设新型城市,城市发展中的旧平衡已经打破,新平衡还在形成中。中国城市发展将走向何方?新型城镇化如何深入?城市群如何沟通联动城乡融合发展?
“截至2016年底,全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分别提高到41.2%和57.4%,今年还将继续提高,应该说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2017’上海(金山)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
范恒山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正在推进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他还指出,城市要实现有效运转必须具备多样化的功能,由不同角色的人群来提供服务,“对一个城市来说,任何分工都是必要的,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倚偎、互为支撑的动态平衡,才能构成完整的、生机勃勃的城市图景,才能推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从城市走向城市群,走向区域协调发展,走向城乡融合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逐渐进入“深水区”。中国正在建设新型城市,城市发展中的旧平衡已经打破,新平衡还在形成中。
那么,中国城市发展将走向何方?新型城镇化如何深入?城市群如何沟通联动城乡融合发展?
从“为城市管理市民”到“为市民管理城市”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
他认为,在都市区的范围里推进新型城镇化,最有益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个以核心城市、其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乡村协调发展的格局,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范恒山观察到,以往理解的城市生态,往往只局限于建几个公园,再建几个垃圾处理厂等等,而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概念,“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需要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目标,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全面贯穿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要推进城市各类人群的动态平衡,即“城市要有胸怀,要形成广纳各类人才的开放型系统”,为此就要打破各种障碍,特别是打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落户通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进程,使其享受与市民均等一致的城市福利和发展机会。
同时,范恒山也强调,要实现城市人口的有序布局,就必须实行科学合理调控,来引导人口流动的规模结构调整,避免城市因消化不良而患上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他还指出,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动态平衡,关键在于建立城市的治理体系:“城市要将理念从‘为城市管理市民’转变成‘为市民管理城市’,在服务好市民的同时,加强对影响城市秩序现象的管理,不断拓展服务和管理的广度,提升服务和管理的质量。”
破局城乡融合发展难题
对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问题,范恒山认为,新型城市需要产业支撑,但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还需要考虑“中国特色”,“中国的城市不是单独的城市,而是包含着一些乡村区域。”
在他看来,在新的条件下,城乡产业出现了有机融合,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在农村合理布局适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则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消除城乡居民基本权益的不平等。
“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有哪些不平等呢?我认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财产权益的不平等和户籍权益的不平等。”郑新立说,只有解决了基本权益的平等化,提供一个重要的体制保障和法律保障,才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发展。
同时,郑新立还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还非常明显。其中,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政策、子女入学入托政策等等,这些公共服务,都要尽快实现城乡的均等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则认为,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在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集约节约发展,更加注重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周南说。
走“有温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试点,至今已探路三年。
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上海市金山区即是其中一个试点。按照方案要求,金山区将进一步探索特大城市郊区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彻底打破 “城区与郊区”“上海人与外地人”的“新二元结构”发展格局,为国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镇化改革经验和发展模式。
“我们看到,自金山区成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后,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金山走的是一条有温度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徐林说。
中共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则表示:“我们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为主线,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着力点,以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各项工作,基本走出了一条体现国家试点要求、也符合金山实际的都市区新型城镇化改革发展的道路。”
赵卫星强调,金山区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推进“更有温度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刚刚发布了《2017上海大都市圈人文城市发展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报告中指出,与西方大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在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上已经领先,但在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和服务、城市文化与精神上却落后很多。
中国联通控股的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人口视角下的三大都市圈发展报告》则显示:通过对三大都市圈的网格人口热力分析可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范围内热点区域形状和特征状态各不相同——京津冀区域内北京一家独大的现象依然突出,长三角是多中心,珠三角是连绵化的趋势。从外来人口的比例来看,珠三角的外来人口比例超过了53%,为三区之最,其他两区也都超过了20%。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表示,对外来人口占比较大的城市而言,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解决外来人口的配套设施,以及生产和生活问题,提高城市对外来人口的人文关怀,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从长远来看,人口红利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冯奎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2017-12-0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