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有时借俺们的身份证用,用一次十块钱。”村民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引起了检察官的重视,继而查办一个贪污农业保险理赔款200余万元、涉案13人的窝案。(中国网> 2016-11-10 )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农村保险、低保社保、房屋改造、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政府补贴像毛毛雨一样撒向农村。中央的补助是划拨下去了,但到底是否能够打到农村群众的卡上、一折通上,还是一个未知数。
河南平顶山叶县就发生一起村干部与保险公司人员伪造农户签字,制作虚假投保单证,向保险公司谎报自然灾害,骗取冒领惠农补偿资金案件,涉案金额200万元,涉案人数13人,让惠农资金划转到了别人的腰包,让国家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卡了壳”。
4元一亩的责任灾害险补偿金,在很多人看来都不起眼,但却成为村干部与保险公司人员的大肆侵吞的“唐僧肉”, 充分证明了一句话“鸟有鸟道,蛇有蛇道”。从4元累积到200万元,50万倍的差距,“小苍蝇”嬗变成了一群“硕鼠”,是“集腋成裘效应”,也是这些人良心和公心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雁过留影”,村干部与保险员侵吞了农民和国家资金,并非就天衣无缝、查无实据了。正是因为村干部以10元每次“租用”群众的身份证一事,让群众疑惑,更成为案件取得突破的蛛丝马迹,检察院干警们顺藤摸瓜,找到全部事实证据,他们被查处纯属是不打自招,也应证了一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村干部10元租用群众身份证事实农村保险贪腐的窝案,有多方面的警示意义:其一是惠农资金发放的流程设计漏洞大,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县乡村基层干部利用,惠民资金的环节设计还须更加严密;其二是惠农资金款项终端应该打到每户群众卡上或者一折通上面,不应该以现金形式发放,发放形式应该更加优化;其三是信息不对称仍是惠民资金跑偏的老大难问题,因没有经过公示,农村群众对国家发放补助款项一无所知,仅凭村干部收上来的身份证就发放款项,随意性太大;其四是县乡两级纪检监督和村内村民监督对于基层的“微腐败”还没到位履职,让“微腐败”暗流涌动,必须要加大查处力度,让“微腐败”止于监管、查办;其五是必须加强村组干部、涉农涉保公司人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履行职务的宗旨意识和政治素养,让“微腐败”消失于心间。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