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网站消息,今年以来,毕节市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找准关键环节,通过压实“三个责任”、紧盯“三类人员”、突出“三个重点”,扎实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截至目前,发现问题4283个,立案96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60人,移送司法机关11人。(网易新闻2016年11月28日)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与扶贫相关的一系列职务犯罪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不少地方都存在违法违纪问题。其中,扶贫工作公开透明化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笔者以为,扶贫帮困也需“一米阳光”。
如何实现扶贫帮困阳光化、透明化?应该做好扶贫的宣传工作,保证扶贫政策、流程、扶贫资金去向公开透明,让人民群众彻底弄懂什么是精准扶贫;应该做好扶贫名单、扶贫物资发放、扶贫措施、扶贫进度的公开透明工作,例如扶贫户的确定不是村长、书记几个人坐在一起商量了确定就是,而是要让人民群众投票决定,让真正的扶贫户得到精准扶贫,让群众做扶贫工作的见证人;扶贫干部在平时扶贫工作中应做好扶贫日记,应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之所需、之所想,与群众一起想法设法脱离贫困的泥淖。要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回访机制,保证扶贫效果、回应公开透明,以便各项扶贫能够真正的落地生根。对精准扶贫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第三方进行调研督查与随机暗访抽查,了解我们的扶贫干部做了什么,人民群众得到了什么,把扶贫工作放在阳光下检验,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我们的扶贫干部是在真正为老百姓做事,不是打着扶贫的幌子下乡借机吃喝玩乐。
总之,扶贫帮困也需“一米阳光”。只有做到阳光化、透明化,才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减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