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至关重要。中央已经定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各地也签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目前,脱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视。(新华网)
当前扶贫工作在各地的开展情况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当地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和贯彻中央精神,真正将其当作保障民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益的实事来抓。二是将对扶贫工作百般抗拒,生怕一摘掉“贫困”的帽子,中央的扶持力度就弱了;或者将扶贫款项挪作他用,导致GDP上去了,产业也繁荣了,人均收入看似也增高了,可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最底层老百姓依然脱不了“贫困”二字。此两类情况在全国范围而言并不鲜见,但也绝非主流,对扶贫工作的整体成效影响不大。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扶贫工作认识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些地方领导,不懂得扶贫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意义,不懂得扶贫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意义,更不懂得扶贫是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而是把扶贫工作视为“鸡肋”——对他们而言,扶贫的成绩远不能和GDP增长的“政绩”相比,与其在这上面劳心劳心而成效不著,不如去干一些老百姓关注度更高,对自己仕途更有帮助的事。领导不重视,必然导致具体工作的敷衍拖沓,也就难怪扶贫工作流于表面,落不到实处。
一些地方政府,抓不到扶贫工作的实质,仅仅将其视作一项“政治任务”,上面怎么交代,自己就怎么办。一不主动思考,二不主动创新,三不主动宣传,中央给多少扶贫款项,直接就发给老百姓,不懂得“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关注“扶贫”而忽视“脱困”,根本不注重落实配套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老百姓致富,底层群众依然处于“扶了就小康,不扶就吃糠”的境地。
一些地方政府,心态“虚”、“浮”,有某户贫困户有脱贫的迹象,立刻将其包装的花团锦簇,树成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方面热衷于迎接各方面的考察、调研、经验交流,另一方面要么投入资金将其“扶壮”、“扶强”,继续当作典型事迹加以宣传;要么不管实际情况,将其“推而广之”,让所有的贫困户都“照章办理”,妄图以一种模式“脱贫”。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除了政府和领导自身的“面子”得到了满足,老百姓真正得益极少。
因此,摈弃错误认识、思想以及心态,对于扶贫工作的精准到位十分重要。只有明白扶贫是改善民生的重头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的检验,回归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质,不忘初心,才能真正为民所想,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