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成斌:摘穷帽贵在扶民志

[ 作者:赵成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3 录入:实习编辑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5月15日主持召开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培训贫困村干部。(5月16日 新华网)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要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让“中国梦”照进现实,就必须坚决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笔者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进程中掉队,不仅需要多方汇聚力量和智慧,众志成城、合力攻坚,更需要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其立下“拔穷根”“摘穷帽”之志,并为之不懈奋斗。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号召,纷纷让优惠政策想贫困地区倾斜、精干力量往贫困地区抽调、资金项目朝贫困地区流动。许多贫困地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拆危旧房、建盖新房、修桥铺路、大干产业等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脱贫攻坚进度和成效的问题。比如,部分贫困地区存有封建残余思想,动土盖房要看日子讲迷信讲忌讳,脱贫攻坚“大伙急他不急”;部分贫困群众习惯于老辈子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脱贫攻坚“上热下冷”;部分贫困地区的群众还认为脱贫攻坚就是“天上掉馅饼”“上面给钱给物给好处”,“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攻坚推一下动一下;部分贫困群众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可发展的产业,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等等。

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精神贫瘠。精神一旦贫瘠,向贫困命运挑战的意志就会被消磨,精神动力就会逐步散失。其导致的结果是,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脱贫作用却不尽如人意。此外,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贫困群众自身患有“软骨病”,再多的帮扶也扶不起来。再说,贫困是动态发展的,一时脱贫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因病返贫的会有之,因灾返贫的会有之,因懒返贫的也会有之。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彻底摆脱贫困,关键就是要解决好贫困群众精神层面的问题。要抓住“牛鼻子”,着力抓好贫困地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培训贫困地区干部,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主心骨的带富领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带动效应。要切实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帮助其认清贫困形势,挺起精神脊梁,树立脱贫志向,培养“穷则思变”和“人穷志不能短”的信念习惯,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勇气,主动叫板贫困,积极进军贫困,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力。

唯有如此,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保障,脱贫后再度返贫的发生率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我们才能跳出“扶贫不止,贫困不止”的怪圈。

作者单位:中共临沧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