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摘帽销号”看数字 扶贫乱象待治理

[ 作者:陆希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3 录入:吴玲香 ]

一些地方在扶贫工作中,“层层分解年度脱贫指标,年终脱贫销号是‘矮人堆里选高个’”;“有的地方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等五花八门,大量时间消耗在纸面上”。(5月18日 人民日报)

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必将精准脱贫纳入后期要打赢的攻坚战之一,因此脱贫成效是关乎群众的能否实现小康、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但某些地方扶贫领域形式之风盛行,打着让贫困人口“假扶贫”的大旗,大搞“数字脱贫”、“纸上脱贫”,最终滋生大量不作为、乱作为的扶贫乱象。

扶贫领域出现以上诸多乱象,始作俑者是工作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河入峡谷风过隘口,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户“摘帽”、贫困村“销号”更是要看群众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杜绝扶贫工作“消消乐”式的“数字脱贫”游戏。各级政府不能只顾工作指标,让贫困人口“被脱贫”,强行实现贫困地区“摘帽销号”,严厉打击扶贫形式主义。

如何治理扶贫领域乱象?笔者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应端正扶贫思想,树立正确扶贫观念。脱贫攻坚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需深耕细作、下足“绣花”功夫的民生项目。在实际工作中不妨注重精准扶贫“里子”夯实,借助一线真实有效扶贫的数据,发现真问题付诸实际行动,为群众解决真问题。扶贫不只是局限于“合照+签到”,更是在扶贫数据上墙中达到扶贫干部“上心”的效果。将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认可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标尺。其次,切莫让扶贫干部患上“急躁症”,脱贫不脱钩,做好脱贫攻坚的长远规划。脱贫摘帽是一项系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实打实一步一个脚印,把好程序关保证脱贫质量,防止急功近利。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带动贫困户持久脱贫的效应。切实做到脱贫不脱政策,将产业扶贫进行到底,久久为功根治贫困问题。最后实施挂土大作战,严格把好“销号摘帽”的程序关,防范“摘帽”贫困户再次返贫。精确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信息,对贫困户“摘帽”和贫困村“销号”层层把关,完善退出和准入机制。杜绝“矮子堆里选高个”的脱贫方法,确保真脱贫。化解扶贫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等,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咫尺,唯有答好新时代精准扶贫这道必考题,消除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最大合力,形成最大共识度,画出最大同心圆,夯实民族伟大复兴之基。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