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中国新闻网4月12日)
局长——正科级干部,这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坐不到的位置,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位置,部分领导却借“压力大”“工作枯燥”主动请辞或申请“避实就虚”,不想成为实职领导,也就有了“头一次碰到有人局长都不想干了”诧异新闻。
面对此现象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正常,利于干部能上能下;有人认为“此风不可长”,会在干部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开是否无油水可捞致官场心态变化的一家说法,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此风”从何而来?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如何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学会什么叫“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勇于担当、牢记为民宗旨”才更值得深议。
诚然,“局长压力大、风险高,主任科员清闲、待遇不差”是其原因之一,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立足点应该在何处?着眼点在何处?是不是更应该是党员干部深思的部分,特别是在当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曾经“习惯了花钱跑项目、重金奖招商等非常规工作模式”终结,对于党性原则薄弱的党员干部,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想成为不愿承担风险的“虚职”闲位也就可以理解,但也折射出“虚职”成为待遇不变,担责更小的“养老岗位”,是另类的“为官不为”的表现,也为新形势下干部队伍该如何管理完善提出新的课题。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论是在“局长”的位置还是在“科员”的位置上乃至“办事员”的位置上,无论是哪一种岗位,哪一种职务,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应当摆正心态,想想初心,都要堂堂正正的做官为人,做到手中权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为民解忧,而不能成为是否捞油水的“漏瓢”。同时也应该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立有为之志,摆正位置,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在工作中真正为群众办事。其次要不断创新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
(作者单位:福宝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