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昨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式通过评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小学生都能背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我们的“农事历”,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众多中国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诗词、曲赋、农业、中医、养生……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申遗并非单纯追求一个“非遗”的名号,还表明世界对这个非物质文化予以了认同,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利于我们的传统农耕文化得到保护。
有调查显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未来将由谁来种地?”即使是仍然在种地的人,采用的也不再是传统的农耕方式,一些附着在土地上的农耕文化正在消亡。谁还记得“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谁还记得“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之类的农事谚语?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二十四节气的传说与风俗,保留着对传统文化最直观也最新鲜的记忆。
让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申遗成功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切实的保护与传承,不能让先祖的智慧湮灭在历史长河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日报 2016-12-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