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是推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靖州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杨梅、茯苓、山核桃、超级稻种植、杂交稻制种、蔬菜、烟叶、畜禽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企业带动,加大资金投入,狠抓标准化核心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走出了一条符合靖州实际、具有山区县域特色的农业标准化发展之路。建成杨梅、超级稻、茯苓、山核桃、杂交水稻种子、柑桔、蔬菜、烟叶等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9.8万亩,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等荣誉,被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一、突出体系建设,夯实农业标准化基础
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标准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一是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进特色产品率先采用国际标准,着力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划制(修)订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6个,其中:红薯、杨梅、核桃、烤烟、生猪、家禽各2个,茯苓4个(剩余的由全市统一制订),分2年完成,2012年完成8个,2013年完成8个。我县制定了茯苓系列地方标准四项,同时引用标准12项,并将其内容转化为群众通俗易懂的操作卡、明白纸,按季节、农时、分品种发放到农户,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园区、基地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和指导,有力地夯实了我县农业标准化技术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为了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我县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项目,强抓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三大体系建设,在全县16个乡镇(管委会)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级标准化核心示范园区所在的村每个组均设立了一名农产品质量协管员,建成了“县、乡、村、组”四级齐抓共管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我县各优势产业已全面建立了示范园区使用农业投入品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了农户生产资料档案和生产、销售档案。通过明确质量安全监管员、加强监督检查与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等有效措施,进一步确保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建设。
二、突出典型带动,增强农业标准化活力
以建核心示范区、培植典型示范户、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树立起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榜样和标杆,全面提高广大农民、企业对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的认知力,全面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新模式。一是建立核心示范区。累计投入1400万元,建成杨梅、茯苓、超级稻、杂交水稻制种、蔬菜、烟叶、山核桃、畜禽产品等核心园区10个。园区严格按照“八个一”(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项目、一个实施计划、一套标准、一个品牌载体、一个工作体系、一个责任体系)的要求,实现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计划、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目前,全县各示范基地组织化率100%、技术入户率100%、生产建档率100%、上市农产品品牌率60%以上(其中柑橘100%)、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98%以上(其中柑橘99%以上)。二是培植典型示范农户。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对规模较大、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效果明显的示范农户给予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扶持,积极组织典型示范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同时,在技术上予以精心指导,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来,我县共培植各产业典型示范农户200户,户均增收达3万余元。三是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企业用地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其中,杨梅产业以加工杨梅酒、杨梅饯为主,培育了湖南佰诺酒业、湖南红湘之梅酒业2大龙头企业,形成了年产7000万吨杨梅红酒生产能力;茯苓产业以加工茯苓多糖口服液、茯苓胶囊、茯苓饮片等为主,培育了补天药业、龙丰茯苓2大茯苓产业龙头企业;粮食生产以加工优质大米为主,培育了四通食品科技龙头企业,年产2万吨优质大米。
三、突出宣传培训,扩大农业标准化影响
把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意义。通过办培训班、免费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等有效措施,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实现标准化种植、科学化养殖,扩大标准化在农业中的覆盖面,提升标准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一是扩大宣传影响。积极营造标准化建设浓厚氛围,广泛利用电视宣传、悬挂标语、出刊墙报、农技人员下乡入村等形式,结合各农产品生产农时季节的技术指导,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深入了各乡镇、各示范园区、各村组农户。同时,结合靖州杨梅节和飞山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着力提升靖州的知名度,打造靖州特色产业品牌,推介靖州农业标准化优势产业和靖州文化、特产。据统计,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共出动宣传车35次,农技人员下乡入村1800余次,发放纸质农业标准化宣传资料12000余份,接待农民群众咨询6000余人次,出宣传墙报18期,树立标准化标识牌8块。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我县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重点举办了杨梅、核桃、茯苓、烤烟、牲猪五大产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乡镇农业标准化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县级核心示范园区及启动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和村组监管员,培训300人次,培训内容是农业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和监管制度等。另外,我们还结合阳光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统防统治等业务工作,针对标准化示范区村组干部和农户,分农时季节,将农业标准化相关技术资料,转化为操作卡、明白纸等开展培训。农业产业化工作开展以来,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20余场,全年共培训达6500余人次;其中核心示范区农户培训率达100%,基本做到了每个村组培训1-2人以上。
四、突出产品培育,打造农业标准化品牌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产品,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具有靖州特色的农产品“名片”。一是努力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必经之路。我县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意识,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大产品认证范围。先后有“靖州杨梅”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靖州茯苓”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茯苓类国家准字号药品7个、健字号食品1个,并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佰诺酒业、湖南红湘之梅酒业等公司获得QS认证;湖南红正在开展杨梅酒绿色食品认证,力争打造靖州特色品牌;四通系列优质米已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新农瓜菜产销合作社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正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二是积极完善证后监管机制,提升品牌公信力。按照“产品质量可靠、使用标志规范”的目标,加强“三品一标”证后监管。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监管制度。由农业部门专门负责获证企业证后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检查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等相关制度落实情况。同时开展市场跟踪检查,依法查处过期使用标志或超范围使用标志产品,严厉打击假冒产品,引导督促市场和超市把好进货准入关。三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通过农产品监管站明确专人负责举报、投诉事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严厉查处有关违纪、违法行为。四是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执行企业内检员管理制度。要求获证单位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
(作者时任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