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邝奕轩:洞庭湖区精准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 作者:邝奕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09 录入:12 ]

摘要:本文分析了精准农业的内涵,提出了精准农业是洞庭湖区农业发展方向,分析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和政策层面提出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对策;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湖区农业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均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由于江湖关系改变以及长期农业粗放经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给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威胁,“镉米”事件就是例证。洞庭湖区发展精准农业,加快农业的传统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因此,深入探索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精准农业的基本内涵

精准农业的设想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基于土地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非均质性,美国农业研究者认为,在农场范围内空间上针对不同土地资源禀赋特征应非均衡的施用农业技术条件进行农业生产。近年来,精准农业的概念、实施路径和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关于精准农业的界定,存在多种认识。刘金铜等(2001)认为精准农业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和精准变量投入技术为装备,整个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实现精细化、准确化的农业微观经营管理过程。[1]聂兵(2008)认为精准农业是依据农田每一操作单元的环境条件和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精准调整农艺措施,实现水、肥、药等投入时间、投入数量和质量的最优化,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2]武军等(2013)认为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农田任一操作单元的资源禀赋条件,定位、定时、定量的调整土壤和作物的管理措施,以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均衡的最大值。[3]尽管研究者对精准农业的界定存在差异,但是存在共同的特征,即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和信息、数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要求农业生产实现定位精准、定时精准、定量精准。①

2精准农业:洞庭湖区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洞庭湖区农业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②当前,如何实现洞庭湖区农业生产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跨越发展是洞庭湖区亟待解决的难题。现阶段,洞庭湖区农业正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精准农业对于保障洞庭湖区、省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洞庭湖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一是精准农业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精准农业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将提高农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比重,并降低农业产业化的劳动密集型比重,从而改造传统的高能耗、高物耗、低效能的农业生产结构方式。二是精准农业改变农民知识结构。基于精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民务必提高新型农业生产技能,从而优化了农民的传统农业知识结构,科技素质底下的农民将被淘汰。在这个知识结构改变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被优化,将减少密集型农业生产劳动。三是精准农业可以大幅提升经济效益。精准农业以物联网为基础,依据农田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资源条件,精准的调整各类土壤与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优化利用各项农业投入,进而获取单位面积上的最佳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四是精准农业可实现社会发展的“两型”目标。精准农业把科技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经济增长对人造资本投入的依赖将逐渐降低,而日益依赖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损害,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3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设施农业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实现依附于自然的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工厂化农业和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转型,并实现农产品的反季生产和销售,满足了市场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设施农业较为接近精准农业。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益阳设施农业用地面积5.6万亩,产值达1.6亿元。[4]总体上,洞庭湖区精准农业依然处于引进、试验和示范阶段,“精准”程度并不高。一是设施简陋,操作很难达到精准。洞庭湖区以塑料暖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规模并不大,以益阳市为例,该市设施农业处于发展初期,农业用地面积仅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8‰,农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5‰,设施农业对农业总量的影响力是相当低的,此外,农业设施技术含量不高,光温调控能力差,尤其是计算机管理配套严重缺乏,严格的说,还不是精准耕作。二是专用肥料开发之后。洞庭湖区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但肥料品种主要是大田生产肥料,高品位的有机肥、复合肥少,影响配方施肥的精确度。三是管理水平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于洞庭湖区农业生产的3S技术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计算机管理配套非常少,远远达不到精准农业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技术要求。

4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洞庭湖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的基础良好。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由于优质稻基地县、优质稻示范带建设大力推进,优质稻面积不断增加,以常德市为例,2012年,全市早中稻公有优质稻面积225.2万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二是基础设施逐渐夯实。洞庭湖区机耕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651.88千公顷和895.08千公顷递增至2012年的2220.15公顷和1068.29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0年的779.6万千瓦递增至2012年的1539.17万千瓦。[5]三是土地流转快速发展。2013年,洞庭湖区耕地流转面积为410.21万亩,流转占比为26.21%,比湖南省耕地流转占比高出4.6个百分点。[6-9]当前,环洞庭湖区应敏锐把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双重”历史发展机遇,抓住关键点,加快推动精准农业发展,将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优势转化经济强势,以推进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4.1精准把握洞庭湖区精致农业发展态势,分段推进精准农业扩展

洞庭湖区精致农业发展将极大提升区域农业发展质量。[10]但鉴于洞庭湖区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的农业发展现状,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应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引进、试验和示范阶段。总体来看,现阶段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处于发展初期,仍需要着力培育、推广,应选择农业生产技术、金融等资源禀赋较好的农业生产者为鼓励、引导对象,支持其引进必要的装备和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示范点试验示范点,如不同地域特色农业精准种植、特色精准养殖、精确加工示范基地和样本,开展优势产业带优质特色农产品精确种养技术体系的研究、集成和示范,研究开发可以用于生产的优质农作物精确种养信息处理技术系统。第二阶段,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选择洞庭湖区水土资源丰富的区域,将试验示范工作向小型农户、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推广。在洞庭湖区,单个的农户依然处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以益阳市为例,承租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37万户,其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30%,还有70%的是小农生产。[11]基于此,一方面要总结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精准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要着重探索小型农户发展精准农业的方法和支持措施。第三阶段,在前期试验示范基础上,以试验示范经营主体为核心,在部分地区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逐渐形成有湖区特色的“精准农业模式”。

4.2利用洞庭湖区“两型”洼地优势,推动农业先进科技要素集聚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均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内高端农业园区发展形势好。武汉城市圈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充分采用板块和集群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生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与微生态制剂产业,提高生物农业企业集群的聚集效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隆平高科技园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成为以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兼顾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园区。环洞庭湖区三市是长株潭“3+5”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湖北荆州市对接武汉城市圈,洞庭湖区是桥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联系纽带,可以实现两大城市群农业高端要素最大程度的交汇。因此,洞庭湖区要积极开展内联外引,在省内,积极引入隆平高科技园的技术和产品,为湖区精准农业发展注入“营养”,实现隆平高科技园技术优势、总部经济优势和洞庭湖区资源优势无缝对接;在省外,结合内联成果,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引入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等精品技术和产品。

4.3选准洞庭湖区精准农业项目,为全面实施精准农业提供科学基础

农业发达的国家的农田灌溉用水的效率达到50%-70%,化肥利用率接近60%。[12]洞庭湖区的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分别为45%和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3]因此,洞庭湖区应更多的开展节水、节肥、节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结构和变异,精准施水、施肥、施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4强化洞庭湖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信息要素向生产环节集聚

充分利用洞庭湖区已有的规划资料、农田水利规划资料、湖区林业规划资料、土地普查资料、地块航拍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农作物病虫害资料、农产品种养资料、农机田间作业资料和湖区卫星资料等数据,建立以农业地理信息为平台的洞庭湖区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库。重点强化适合洞庭湖区的变量喷药机、变量施肥播种机、变量灌溉设备等软件系统的研制和建设,推动精准农业信息技术的“着陆”发展。

4.5强化洞庭湖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为精准农业发展增添润滑剂

精准农业,具外部性、弱质性的特点。因此,洞庭湖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湖区的精准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精准农业发展机制,实现湖区资源优势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裂变”,化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强势。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洞庭湖区应尽快形成以精准农业发展为导向的、设计科学、结构合理、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品牌农业,发展农业品牌。三是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在我省也是才起步,掌握操作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和相关知识的人才依然缺乏,因此,洞庭湖区发展精致农业就要重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打造农村适用人才培养载体,整合阳光工程等农村适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资源,优化精准农业人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掌握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的乡土专家、生产经营型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精准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6强化洞庭湖区精准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精准农业

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发展既面临着长期劳动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发展困境,也面临着农业实现现代化所提出的资本+知识密集型发展路径依赖需求。精准农业是涉及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复合农业系统,其农业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由于变动成本中的数据获取、处理费用以及固定成本中GPS装置、计算机及软件等硬件设施费用高昂,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培育、发展精准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度就是推进洞庭湖区精准农业建设的关键抓手。一是要建立、健全精准农业发展导向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二是建立精准农业产品有限准入制度,电网对于精准农业生产的电力给予一定时期、一定幅度的价格优惠优先收购,政府对精准农业产出产品的项目实行立项优先、财政补贴优先好、投资倾斜等优惠政策,政府建立采购清单,优先采购精准农业产品;三是围绕精准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利于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部门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注释:

①定位精准,即精确的确定施肥、杀虫、灌溉的地点;定时精准,即精确的确定施肥、杀虫、灌溉、除草、播种等各种农艺措施实施时间;定量精准,即精确的确定肥、药、水、种子等物质投入的数量。

②洞庭湖区湖南部分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5%。

参考文献:

[1]刘金铜,陈谋询,蔡虹,等.我国精准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3):180-182.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实施的路径及方向选择[J].海峡科学,2008,21(9):20-22.

[3]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4]益阳市统计局.2012年全市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与2013年展望[EB\OL].http://www.iytj.gov.cn/admin/news_view.asp?newsid=5266.2013-03-05.

[5]王文强.湖南农村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39-141.

[6]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湖南耕地流转稳步推进规范有序发展任重道远[EB\OL].http://www.hndc.gov.cn/hndc/fxyj/gdbg/201308/t20130813_29045.html.2013-08-13.

[7]杨波.常德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了65.9万亩[EB\OL].http://hn.rednet.cn/c/2013/08/29/3129061.htm.2013-08-29.

[8]岳阳市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势头良好[EB\OL].http://www.tuliu.com/news/readTnBRRk1tSU8.html.2014-06-13.

[9]益阳市统计局农调队.四大举措助推益阳农村土地流转[EB\OL].http://www.iytj.gov.cn/shownews.aspx?id=3725.2014-01-09.

[10]马彦平.精准农业将是农业未来发展方向[J].农民日报,2013-12-16(6).

[11]益阳市统计局农调队.2013年益阳农业经济形势分析[EB\OL].http://www.iytj.gov.cn/shownews.aspx?id=3918.2014-04-02.

[12]郭丽琴,丁灵平.中国不到世界10%的耕地,耗掉全球化肥总量1/3[N].第一财经日报,2013-03-14.

[13]聂兵.我国精准农业实施的路径及其方向选择[J].海峡科学,2008,8:20-22.

作者简介:邝奕轩,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农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