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一些地方面向高端市场推出的“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等,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可能使生态农业沦为“小众农业”,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并不断探索生态农业的具体实现路径。
当前,各级政府对如何发展生态农业都付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成效更多表现为短期性和局部性特征,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仍缺乏持久性和普遍性。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可以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中寻找答案。
首先,农户自发模式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该模式是指在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干预下,农户自觉地实施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如农户施用自制的农家肥料。对于政府而言,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成本最低,但其实际实施的比例也极低,只有那些时间较为充裕、不计自身的劳动和时间成本、并且较为勤快的农民才会自觉实施,而绝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主体不会采用这种自发模式,不会自觉地使用这些费时费力的生态技术。
其次,纯粹市场激励模式目前只适合“小众农业”。该模式是指农业生态行为实施者通过“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向终端出售高品质生态农产品,从而获得生态行为的回报,并利用这一激励机制继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其主要形式有生产者与消费者能直接联系的“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等。但这种模式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均较高,产出则较低,目标消费群体数量较小,所以也被称为“小众农业”。同时,为了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支付较高的交易和监督成本,因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信任危机。另外,由于信任危机和巨大的监测成本,导致绿色食品在市场上表现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冷漠,最终使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在实践上失去了可行性。
最后,项目制模式难以持久提供生态农业技术服务。该模式是目前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补贴及项目制技术推广方式,激励、引导和示范农户实施生态农业行为。由于财力限制,政府主要是想通过项目制的试点和示范效应,使实施项目的农户持久采用这项生态农业技术,并带动周边其他农户也效仿使用该项技术,进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政府为此花费了大量资金,大多数项目在实施的短期内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远没有产生由点到面的效果。而且,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往往项目一旦停止就难以为继。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以政府和农户为主体的项目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能形成一个能够实现规模效应的长期性、持久性的提供生态技术服务与产品的产能。如,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由于缺乏后续的管理技术供给和规模效应,大多数农户的沼气池都会出现后期停用现象。即使是能被农户掌握的技术,由于单个农户实施会产生较大成本,最终也会被农民放弃,如堆肥技术。
对比和反思以上三种模式,笔者认为,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是降低生态农业供给成本的最佳途径。
例如,对于施用农家肥技术,如果全程(农牧业残屑粪便收集、堆肥、运输、施撒等)靠单个农户自己实施,则需要较多的劳力消耗,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在劳动力价格较高的条件下,即使给予一定补贴,这些费时费力的绿色技术也容易被农户放弃。对此,需要通过能实现规模效应、减少具体实施者劳力消耗的商业化、企业化即工业化的堆肥模式,减少堆肥技术的施用成本。再如,以户办为主的农村沼气建设也由于运营管理工作费工费时而被农户放弃,大多数农户的沼气池都出现“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停用”的浪费现象,所以发展沼气也需要能实现规模效应的集中企业化运营。因此,需要将工业化理念和生产方式引入生态农业发展之中,即实现生态农业的工业化发展。
当前,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明确该项工作的运营机制、区域载体、切入点以及其他具体措施:
采取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目前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导的行政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只适应相对简单、固定、静态的技术推广(如良种和传统农药方法治虫),难以适应生态农业技术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政府的支持项目需要以技术的提供方为主体,即以能实现规模效应、能形成长期和持久提供生态技术服务与产品产能的企业为主体,并且这个主体的组织形式必须是法人企业,而不是政府下属的科技推广机构。政府支持企业或技术推广机构先行使此项技术具备产业化应用能力,再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农户从企业以市场方式购买相应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随着规模效应的实现,政府可逐步取消补贴,完全依靠市场方式实现生态农业技术的持久、大规模应用,从而使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农户的一种“自觉”行为。
将县域城镇作为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机制的重要载体。为使技术供给企业能获得城镇的聚集效应和生产规模效应,应鼓励企业、工商资本到中小县域城镇建立分厂和技术推广机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局部小区域。这样整个县域内的较大的生态农业服务市场需求量就可以支撑技术提供企业实现规模效应。而且,由于大多数农户属于风险规避型,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在县域城镇建厂,其“坐商”身份可形成资产抵押效应,进而打消农户使用生态农业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顾虑。同时,选择县域城镇作为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的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县域城镇的区位优势,发挥其连接城乡、扩散城市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载体作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充分互动。
以建设标准化堆肥工厂为切入点。可鼓励县域城镇首先选取需求量较大、增产效果明显的生态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切入点,而后带动其他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传统堆肥技术对原材料要求简单(几乎所有农牧业和生活废弃物都可使用),并且具有病害虫发生率低、利于提升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的优点。因此,可将堆肥产品的标准化、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与推广作为生态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县域城镇建设堆肥工厂,可以部分地实现农业的内循环,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也会随之解决。此外,收集、运输这些非畜禽粪便类生物质废弃物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带动当地城乡居民的就业和兼业。通过生态农业工业化发展所创造的劳动力需求,可使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县域城镇汇聚,使其加快融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并使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尽快成长为职业农民,带动农民收入的整体提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众日报 2018-09-2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