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中国是世界上高举生态文明大旗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了针对环境与能源危机,对工业文明时代的哲学、文化、经济与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的生态主义潮流。随着能源环境危机的加剧,生态主义思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8年是世界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元年。生态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思想潮流和环保运动。
生态主义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来,原来主要流行于欧美的生态主义思潮,不仅在中国骤然升温,而且还表现出欧美所没有的新特点与新趋势,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态文明就已经上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国策的战略和核心理念,这在欧美国家是没有的。“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生态文明不会自发产生,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家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则需要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是全世界首次在政党和国家意义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这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转变、更是执政理念的转变,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代际生态伦理。生态文明树立并扩大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生态正义的话语权。可以说,全球生态文明急需全球政治一体化。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从理论到实践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系统性创新,是奠定世界新格局和影响人类未来走向的创新,是对世界文明有着深远影响的创新。
2. 怎样进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告别化学污染,在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海洋等自然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野生动物留足地盘,人类不要进行干涉。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与乡村,减少垃圾排放,严控白色污染。让人类生活在蓝天、青山、绿水的环境下。
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也被称为生态循环农业建立以宏观农学基础的生态农业的理论,用全新理念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生产优质农产品,在18亿亩农田中规划出为人类生产食物的空间。用约2亿亩生产人们吃的优质粮食作物就足够,约需1亿亩耕地生产蔬菜与果树,其余的15亿亩耕地则为饲养动物生产饲料粮。将人吃的口粮与动物饲料粮,拉开价位实行优质优价。对于人吃的粮食或蔬菜果树,停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与转基因的种子;停止进口转基因粮食,从食物源头上保护国民健康。生产优质中草药 我国中医有数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对于民族繁衍贡献巨大,中医原理是充分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中药材的作用是配合实现这些作用。为保障人民健康,对于一些疾病,尽量用中草药解决问题。因此对中草药生产需严格按照有机的方式生产,“药材好,药才好”,停止在中草药生产上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更不能种植转基因的中药材。
生态循环农业管理规范,农产品的品质高、营养物质丰富、风味足、耐储运、生产成本低,好吃不贵。在传承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来发展生态农业,将会成为中国农业的主流。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实现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富含营养农产品。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微生物科技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解决农业污染、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改造农业生态、保障食品安全,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出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二、我国的生态农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生态农业与中国农耕文化背景很吻合,我国的先民们在几千年的农耕劳作中一直在不断践行着顺天时、借地力、精细化和生态化的农作方式,中国是全球唯一既有持续五千年的文明又开创现代生态文明的国度,下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
距今5500-6000年前,神农氏即炎帝是传说中的铲草兴锄的原始农业始祖。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成为传说中的铲草兴锄的农业始祖。炎帝神农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荒蛮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安乐、幸福的“稷丰谷源”。
距今约2800年前,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管仲撰写的《管子》一书共86篇﹐书中谈到“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管子》一书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其中《地员》一篇是专论土壤学和种植学的,证明当时的农业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不输今天。还有《度地》一篇专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防水以及治理水患,其方法和组织今天还在沿袭。
距今约2500年前,从先秦至汉,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已融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中国的农耕文化源于此。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最重要的理论,所阐述的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融入我国的农业中。
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一书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集体编著,二十六卷,尤其珍贵的是《上农》、《任地》、《辨士》等篇,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资料;《吕氏春秋》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众家之长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氏春秋》经历两千多年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距今约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员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主要研究北魏时期的生产活动,“食为政首”是贯穿于《齐民要术》的主导思想,“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达尔文在1855年撰写《进化论》时参考了此书。《齐民要术》中对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详细论述堪称经典,谈到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这些耕作技术在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学内涵,这些耕作措施对土壤修复、培肥地力很有效。《齐民要术》充分肯定了轮作制和间作套种对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防止作物生长良莠不齐等方面的功效。《齐民要术》书中还谈到种植作物中“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芝麻,扇地两伤,而收菲薄。”在今天看来就是人们对植物之间化感作用的感悟。
距今约700年前,公元1313年王祯撰写的《王祯农书》,全书共37集,13万字;书中所描述的14世纪的中国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农业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元王朝统治中国仅97年,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很出色的农学著作;《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王祯对农田耕作有深刻论述,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概括:(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说:“耙耢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经验。(2)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耢”。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耢,乃无遗功也”;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犁耕既毕,则有耙耢,耙有渠疏之义,耢有盖磨之功”。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南方水田,耕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耢”。《农器图谱》中画的钱、鑮、耰、耧、耙、麴等各种农具图,供百姓仿制使用;《百谷谱》对植物性状的描述;价值连城。《王祯农书》的示意图让人们看到了我国的先民在700年前就在从事的生态循环农业。
距今约400年前,公元1637年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一书,全书18卷,附有121幅插图,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书中第一篇“乃粒”是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论述,三百多年来《天工开物》被译为日、法、英、德、意、俄文发行16版,对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了中国明代技术水平。
距今约300年前,公元1705年即清康熙44年蒲松龄撰写的《农桑经》一书, 当时蒲松岭已66岁。他写《农桑经·序》分农经71则和蚕经21则。《农经》是‘月令’体, 分别列举每月所应该做的农事活动;《蚕经》 则按生产环节逐项论述。现在流传的这部书记载了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技术, 包括开荒、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具保管、家畜饲养以及栽桑养蚕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和具体措施, 论述范围较广, 内容比较丰富。《农桑经》是推广生产经验而写给农民、蚕妇看的, 因此, 该书文字浅显通俗明白如话, 引文如下:宁使人欺地, 勿使地欺人。中耕除草: 凡荒地锄草务尽,勿使遗草夹杂禾中, 勿使锄出之草安坐土上,必要翻根土上听其自死,不然着湿复活,虽锄犹不锄也;干锄棉花湿锄瓜,雾露地里锄芝麻;地无唇,饿煞人(指修地埂, 防止水土流失)等。这些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的语言在今天看来仍有生产指导意义。明清时期的农耕谚语流传至今:秧薅三遍出好谷,棉薅七遍白如银。
在18世纪之前,中国的人口和财富都是西方望尘莫及的,到1820年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世界总量的32.4%。中国的礼制建立基础是儒释道法墨深入人心,中国对人的要求是道德至上,其次才是法。 2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琼斯评价中国农业时说:“它所具有的巨大生产力使之鹤立鸡群”。
国家行政学院的张孝德教授说,五千年农业文明中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太平的人类观,恰恰是化解当代人类环境危机、文明危机的解药。西方哲学家跋山涉水、踏破铁鞋寻找的后现代哲学,恰恰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自然而然存在的东西。在西方需很高智慧的哲学家才能掌握的哲学,在中国却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农民在生活、生产中的习惯思维,是一种须臾不离的生活文化。可以理解为走生态农业之路在中国最容易被百姓所接受的。
几千年传承的中国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需传承并发展下去。
当代学者西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邹德秀1992年撰写《中国农业文化》一书,概括中国传统农业5大特点,即:有机农业低能消耗的资源循环利用、多种经营、以种植为主、重视植物蛋白的利用、用地养地改土结合使地力常新、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王永厚撰写的《农业文明史话》曾写道:
“1980年英国兰塞斯卡·布雷女士访华称,与14世纪《王祯农书》中描绘的那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中国农业制度相比,中世纪的欧洲农业尚处于原始状态;……中国采取现代西方农业特点时应该慎重从事,不适当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1979年日本饭沼二郎教授访华时指出,东方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西方农业传统是单一种植的休耕农业,……否认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将会导致农业的衰退。”。
中国农业科学院刘立新研究员2008年撰写《科学施肥新思维与实践》一书,从植物生理视角研究中国传统农业,他总结说,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农田管理经验,即对作物的中耕、除草、移栽、插秧等农事活动、对果树的剪枝、断根、拉扭、环割和蔬菜的打杈、采摘和多次收获等。这些带有伤害性的农艺措施在今天看来,就是使作物在栽培环境中多次受到胁迫,胁迫使作物体内产生伤害乙烯Injury ethylen,乙烯是开启植物的次生代谢的信号物质,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作物次生代谢的正常运转就能产生农产品的产量物质、品质物质和风味物质、抗病虫草害物质和抗击灾害性天气的功能性物质。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指出,中国是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长江和黄河的两大流域占国土面积的1/3,是原生农业发祥地。说得直白一点,我们现在是原住民的小农经济,没有条件去跟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竞争。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农业政策领域以及企业战略上就会犯根本错误。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望:在地球上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断裂或颠覆,比如:玛雅文化、埃及金字塔和巴比伦文化。而中国却是全球唯一既有持续五千年的文明又开创现代生态文明的国度,2500年前问世的老子的《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哲学体系,是支撑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理论。中国有资格引领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型。
作者简介:梁鸣早,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副研究员(退休),长期从事作物营养研究,熟悉多种农作物的营养失衡诊断,近年来致力于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的理论探索,推动我国农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