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经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日笔者专门赴浙江、厦门等东部地区开展调研,通过比较、挖掘本质、探寻规律,力求找出找准东部地区成功经验,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七策”,以供中西部各地决策参考。望这些经验使中西部农村取得跨越式发展,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浙江; 厦门
一、长远规划、循序渐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足迹,浙江考察期间,深切体会到他的伟人风范、领袖魅力,总结出实施乡村振兴第一条宝贵经验,那就是“高瞻远瞩、规划先行、循序渐进”。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提出实施“八八战略”、打造“绿色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率先揭开中国新村建设瑰丽篇章。他在厦门工作期间提出的“六不六要”已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经典模式。以上经验我们在乡村振兴规划时可完全复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实现一村一幅乡村景、一户一张田园画的目标。
二、文化育人、留根生钱
厦门青礁村院前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人变了、村子才会变”。一是通过文化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从引领发展高度育人、教化人、改变人,通过人的改变带动村庄的改变。二是文化不仅留根还要生钱,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性的继承挖掘传统文化和用好形式诠释现代文化,让文化不仅留下根还能生出钱。如福建省青礁村院前社的“文创”。三是文化振兴不能照搬文件,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根据农村弱项、农民需求、发展需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找准发力点,坚持家风引领,促乡风民风、党风政风。如邻里不和,“和谐”、“友善”是突破口;经济不行,“富强”必是发力点。
三、能人带动、全民参与
浙江、厦门经验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用好三类人。一是用好“领头雁”。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乡贤理事会”等,用好城市能人、农村贤人,发挥好“领头羊”、“智囊团”、“助推器”、“向心力”作用。二是用好“千里马”。鼓励广大退伍军人、进城务工青年、农村无业年轻人、青年大学生、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等返乡创业。三是用好“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加大职业农民、技术农民培训,鼓励农民通过能力提升获得更高收入。
四、产业核心、组织引领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在考察学习的各村中,无不有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值得我们学习参考。一是全面摸清家底。立足自己有什么、优什么、特色是什么,确定主导产业。[1]如浙江省:黄杜有30白茶种植历史,白茶为主导产业;顾渚到县城20分钟,上海、苏州、杭州等90分钟,有区位优势,以农家乐为主导产业。福建省:青礁村是福建省菜篮子,因此以农场DIY(体验农业)为主产业。二是推动结构调整。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主导产业链条延长、价值提升,助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2]如浙江省安吉县临峰街道大竹园村的竹产业高新产品。三是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如宋茗白茶有限公司产业拓展模式。四是组织引领。从考察各地情况来看,并没有统一可供复制的组织模式,而是根据情况采取最适宜的模式。古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鲁家采取“公司+村+农场”模式。渚顾采取“协会+农家乐”发展模式。黄杜、渚山则由家庭分户生产经营销售。[3]
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05年8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9日后即8月24日,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如何用好我县生态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一是生态产业化。将生态资源变成产品和服务,让土壤生出金元宝、绿水成为聚宝盆、山林变成摇钱树、空气变身印钞机。例如:现今安吉天荒坪余村。二是产业生态化。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做好废弃物回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例如:长兴水口顾渚村。
六、因地制宜、示范带动
发挥比浙江、厦门更好的生态优势,选择产业基础、组织基础、风貌基础、文化基础较好的村,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点带面、以线促面,按单项和综合试点分层分类推进试验示范,不搞千村一面和“一刀切”。比如:在深度贫困镇村要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三农”工作;在城市近郊要着力打造城市后花园;在撤并村、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要鼓励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主导特色产业;在特色村寨,要保护好特色风貌和周边环境;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要有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
七、勇于创新、优化环境
浙江、厦门乡村一大亮点就是敢于创新创造,他们在文创、城建、产业发展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举。多方整合涉农资金,实施“三改”即改补为奖、改补为股、改补为投,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绿色农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让基层干部放手投身于乡村振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以建设美丽宜居村社为导向,努力打造舒适宜人的靓丽村居环境。
作者简介:田友明(1990-06),男,汉族,重庆巫山人,农学硕士,重庆市彭水县农业委员会,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