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与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乡村振兴”研讨会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1)

    10月27日,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与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乡村振兴”研讨会,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湖南省社科院、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和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参与了会议。与会者就乡村振兴的深刻含义、主要抓手、重点难点问题、突破口等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2)

   华东理工大学 曹锦清教授认为,十九大关于我国新阶段、新矛盾的两个新判断,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基本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乡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土地承包权延长30年却意味着农村“三权”的权能与权利发生了变化,必将对今后的征地拆迁等与土地有关的其他问题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振兴不是乡村的单边战略必须和城市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承担着富养城市的责任;乡村文化要承担医治城市化病的重任。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3)
 

    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文胜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对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的三大变化:即从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的转变;从“四化”同步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乡村乡村振兴需要研讨的问题很多,包括乡村振兴的内涵是什么?由谁来振兴?乡村振兴的抓手是什么?乡村振兴从何处突破?等等,我们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结合当前的城乡现实进行深入探讨。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4)

    苏州大学夏永祥教授结合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介绍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振兴乡村的苏州经验,并提出了要继续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地,让农民有获得感的振兴对策。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5)

    华东师范大学张文明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农民为主体,要进行内生式振兴,可以借鉴日本的乡村建设经验,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贤达,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6)

    华东理工大学纪晓岚教授以上海市城郊的空心村为视角,提出了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两难问题,提出了当前农村常住人口老年化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7)

    华东理工大学熊万胜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既有经济振兴,也有治理振兴,是乡村社会的综合振兴。乡村振兴要发挥乡村的自主性力量,强化乡村基层治理,建立乡村自主、独立的治理体系。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8)

    马流辉博士从乡村振兴的定位、自主权、经营主体等视角,提出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

跨区域学者在上海研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图9)

   
    这是一次跨区域学者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侧面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陆福兴,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丁爱群副研究员和陈文峰博士等参加了研讨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