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兴,则百业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进一步强化农村党建引领,建设坚强稳固、充满活力的农村党组织,对实施乡村组织振兴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入实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基层党建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村“两委”换届圆满完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在凝聚人心、带动发展、美化乡村、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农村党员中,45岁以上的占比达到75%,其中60岁以上的占42.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9.2%,农村党组织存在年龄老化、年轻党员偏少、文化程度偏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找准症结,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确保乡村振兴健康有序扎实推进。
一、提升农村党组织领导力,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实践证明,村庄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村支书这个带头人。调查过程中,G市某镇长说,“绝大多数村支书就是个老农民,有好政策也不会使。”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我市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状况。据了解,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政策水平差、执行能力弱等问题比较突出,已很难适应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策,为农村党组织输血造血势在必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应下决心充实强化这支队伍,选派、选拔、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真正把广大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智慧凝聚起来,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拓宽选人视野。学习借鉴选派“第一书记”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派驻工作组驻村工作等好的经验做法,探索选派市、县、镇三级干部组成工作组派驻社(片)区和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有效办法,以三年为期,整体提升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层次水平。人员缺额部分,可征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退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作为补充。要切实抓好岗前培训,明确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举措,真正摸透村情,提出适合村庄发展的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同时,突破年龄、地域、身份、资格、资历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大力从本地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复退军人、大学村官中选拔培养后备人才,引导鼓励高素质能人返乡、选调生到村任职等方式强化农村组织书记力量,切实发挥好他们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阅历优势、经验优势、信息优势。二是严格选人标准。坚持从“好人”中选“能人”,突出党性强、作风正,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严把候选人推荐提名关,严格标准,确保候选人政治素质好、服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真正按照党员群众意愿选出他们满意的当家人。严把清正廉洁关,摸清查实干部的廉政情况,真正把廉洁为民、无私奉献的干部选出来,防止干部“带病”上岗。三是强化激励约束。全面落实并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各项待遇,建立完善村党组织书记报酬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工资待遇及时发放到位;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待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派驻干部的生活补贴、意外伤害保险等待遇标准。创新机制体制,畅通晋升渠道,优秀村支部书记可以参照职务职级试点标准晋升为1-4级主任科员,特别优秀的,可晋升为三级调研员,也可以交流充实到镇街、县市区班子任职。制定完善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办法,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等监督管理制度,确保他们干干净净干事。
二、提升农村党组织战斗力,加强村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强基固本”工程,全面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农村党建模式。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新型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经济合作类组织不断增多,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增强。要根据党员从业结构的变化和党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探索“村企联建”“合村共建”“支部+协会”“产业党支部”等党建模式,确保基层组织覆盖到农村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二是抓好村级党员干部建设。要拓宽村级班子成员选人视野,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组织群众、带领发展、维护和谐的能力水平。要注重从优秀返乡青年、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搭配班子,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要坚持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采取领导包靠、驻村干部(工作组)推动提升整顿转化等切实管用的方式,确保整顿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形成村级党组织争先创优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农村党员教育存在制度不严、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等问题。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化“两委”干部政治学习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抓好党员日常教育。规范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用足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队伍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团结群众的能力。要深入开展廉政教育、从政道德及党纪法纪教育活动,建立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对基层小微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打造一支守纪律、讲规矩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三、提升农村党组织号召力,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乡村振兴,农村群众是主体。目前,在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大多年老体弱,不懂政策和现代科学技术,缺乏思路和信心,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模糊、知晓率低,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要想把这部分人调动起来,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关键是要大力提高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在教育引导、组织发动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和农村惠民政策,使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更多了解、更多参与,让他们充满信心、焕发激情。要强化风险管控、鼓励合资合作,引导群众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提高农民群众开展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支持他们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更多参与乡村振兴,不做“闲人”,争做“能人”。二是提升素质能力。大力推广职业农民讲习所的经验做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培训机构和组织,通过农村挖掘或社会聘请等方式,从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新乡贤、农民“乡土专家”、农技推广专家中选聘“农民讲师”,教授种养殖技术、致富方法思路,从精神上扶志、在思路上技术上扶智,以人的“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三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优惠扶持政策,号召和引导本村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致富能手、退役士兵等群体回村创业,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向农村。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对回村创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提升农村党组织助推力,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乡村秩序的基础受到冲击,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助推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与农民血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按照“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到一条好路子,壮大一个行业,富裕一方村民群众”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分析各地自然禀赋、土地资源、降水情况、生产情况、种植养殖业发展情况,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积极推动“党支部+”模式持续深化、全面铺开,立足各地主导产业和群众种植养殖习惯,把当地专业大户、党员示范户和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支持产业带头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合作社,引导致富能人自发创办合作社,形成以产业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的党组织领办型、龙头企业扶持型、致富能人创办型等多类专业合作社,真正把党的政治、组织、群众优势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市场、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党支部、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效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制定完善扶持激励政策。要积极出台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示范性制度章程等,对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受益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健康发展。
五、提升农村党组织稳控力,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坚强高效的农村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要着力构建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信法守法为准绳,以崇德向善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村民自治组织是联系政府与农民的纽带,要坚持农民治理主体地位,探索快速弥合因选举造成的社会撕裂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权、村委会的执行权、监委会的监督权有机统一。山东省寿光市东斟灌村探索实施了“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治理”模式,该村连续16年无信访上访事件、无刑事案件、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形成了干群同心、干事创业、强村富民、平安和谐的良好局面。东斟灌村把党组织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完善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村务监督等专项制度,切实解决制度不规范、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二是规范执法守法行为。要注重从实际实践入手,通过法治方式来化解和处理农村各种纠纷矛盾,引领群众普遍形成对法的敬畏。坚持对基层干部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强化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基层干部依法执政水平。创新乡村法治普及宣传教育,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基层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实践活动,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形成信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和乡村法律顾问制度,壮大农村专职调解员队伍,推广信访公开听证,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节点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真正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拳打击村霸黑恶势力,形成压倒性态势,着力建设平安乡村。三是倡树崇德向善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化,坚持以身边事引领身边人,把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优良品德覆盖到整个乡村网络。建立履职激励、荣誉授予和公益捐建冠名等制度机制,畅通乡贤还乡之路,推动乡贤回归参与乡村治理,不断完善德治贤治体系。建立健全乡村社会心理服务组织,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等形式,加大对重点人群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培养健康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委办公室 改革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