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莫问剑:农产品低价网销终将成为一条不归路

[ 作者:莫问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1 录入:吴玲香 ]

有一时间没有听到三只松鼠的消息了。自上次IPO 被否后,这家零食电商品牌在高速狂奔几年后,除了间或有对赌协议的负面传闻外,似乎突然陷入了“沉寂”——其实,无数案例早就告诉了我们,这种用资本的力量、低价横扫某个品类而崛起的商业模式,当资本看到“变现无望”时,就会失去所有的动力和光彩,三只松鼠不是第一家,更不会是最后一家。

“拼多多”横空出世,的确让马云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是要烧掉淘宝后院的节奏啊。短短一年多,三亿多注册用户,直接超越了京东,成了社交电商的新秀。网上有无数剖析拼多多成功经验的文章,但在我看来,在诸多“崛起”因素中,随处可见的“9.9元”的低价网销策略(有些单品连成本都不够)无疑是最吸引的。让我们更大跌眼镜的是,阿里紧接着宣布推出了“淘宝特价版”,以此来对抗拼多多。

2.99元一斤的苹果,1.99元一斤的大美梨,0.99元一斤的黄桃……打开今天新流行的各大网购商城,以超低价+包邮的视觉诱惑,基本上还是“首焦”的首选策略。是的,绝大多数采用了如此策略的营销,取得了让人惊讶的战绩:一个销售日内,少则几万份,多则几十万份。问题是,很多产品的销售价格连成本都还不够,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如何成立的?为何有这么多人愿意做“亏本买卖”?

这类低价网销的方式,在“滞销”时候与“电商扶贫”的领域,是最为普遍的,甚至都有规律可循。每一年,红枣、核桃、苹果、葡萄以及大蒜、土豆、小米等品种品类,常有因“滞销”而通过地方政府发出呼吁,然后各大平台电商纷纷采取行动,以低价的方式帮助销售。在电商扶贫领域,这个手段被用得更多了,甚至延伸到帮助贫困户卖鸡鸭鹅和牛羊猪。至于价格,绝大多数比正常销售要低得多,我不知道这个帐应该怎么去算,所谓的“电商扶贫”是扶了谁? 

我是2013年底进入农村电商的圈子里的,这几年目睹了行业的起起伏伏。除了一些以服务费为盈利点的机构外,纯粹在平台电商上卖农产品的,几乎全军覆没。在平台电商“竞价排位”与日益高涨的流量成本面前,海量农产品陷入了价格恶性竞争的循环中。为搏排位,为完成政府交付的任务,低价网销更大时候成了“自觉自愿”的事儿,“亏本赚吆喝”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低价引流、积累客户、打响品牌,也成为农产品这一类别小目招商的基本说辞。在培训圈里流传的案例中,大多是张扬卖了多少份、总额有多少。没有人关心,这些数据的背后,农民是否赚钱,服务商有没有倒贴,政府又拿出多少的补贴。直到今日,还有些平台,希望通过政府在物流上补贴供应链将价格压到极致,然后联手打造一些看上去很辉煌的案例。这一切,各个利益关系方协作起来非常默契,心照不宣,不就是最后搏个名么,政府有面子,大家都有交待。在农产品网销领域,天天上演着一场场“皇帝的新装”的大戏。

如果说,“拼多多现象”还是屌丝经济的持续,那么,“严选现象”的出现,着实是中产阶段夺回消费话事权的开始,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消费升级”的希望。虽然价格依然是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但更多渠道和消费者共同开始关注品质与品控、物流仓储、线下体验,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更是农村电商经过多年试错之后的必然回归。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大多数“低价网销”的农产品,都面临着严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说白了,是品种品类品质本身,导致我们需要“低价网销”。比如以黄河滩枣为例,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县市,种植面积极大,但枣本身的外观卖相、酸甜度的口感,都与新疆的灰枣等有相当的落差,卖不起价,消费者的认同度低。同样,徐闻大面积种植的小菠萝,与海南乐东的金菠萝、台湾的凤梨等都有很大的差距。山西隰县玉露香梨之所以从去年开始“异军突起”,价格好,卖得畅,纵然有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诸多因素,但梨的品种与品质经得起考验,是一切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商业模式都将逐步消失。换言之,农产品,尤其是初级农产品的市场策略必须调整,简单地搬到平台上销售,一定是越来越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尽可能围绕区域市场、重点市场做文章,使成本可控、体验更好;二是要走深加工道路,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

农产品玩“低价网销”,一定没有前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县学会(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6-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