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在核心价值、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机制等方面与生态文明的自适性,很可能让中国在后工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和西方不一样但很成功的文明,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另一种道路。但在近现代因为丧失与西方的比较优势,西方各种观念侵彻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作为传统文化最后容身之地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发展也受到西式思维的波及,有些努力反而与保护其作为文化基因库的初衷背道而驰。应尽量以中国乡土的方法去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进而汲取乡土之道用于中国乡村的营造,为世界贡献另一种发展的样本。
近几百年以降,中国人说起“洋”来,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山野村夫,心中总是要凛上一凛的。除了在那个十年里,洋玩意儿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药以外;大部分的时候,“洋”,可是极具威力的迷魂汤,几乎掌控了中国人的一切,从外在的物用到内在的心魂。曾经有段时光(现在当然不是了),就算在纯洁得像小白兔的学术界,讲座的时候如果以“我在AA的时候,有晚Prof. Nonsense来拜望我……”开场,多少听众会露出彼得见到耶稣的表情……喝过洋墨水的人才,哪怕只是拿了个克莱敦大学的文凭,在没有出过国的老师面前,鼻孔也是要朝着天的。为什么呢?洞察一切的马、恩曾经指出,自19世纪开始,洋大人便“迫使一切民族都在惟恐灭亡的忧惧之下采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洋大人在这方面干得非常成功,搞得今天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一些精英份子,拥有了如钛合金一般牢固的信仰:洋玩意儿牛,什么都牛!尽管从天文学上很难证明洋月亮比土月亮更圆,可是洋大人的智慧啊、哲学啊、艺术啊、科技啊、制度啊、人品啊、头发啊、基因啊、马桶盖啊……牛哇!于是乎,虽然这些人的头发还是黑的皮肤还是黄的,可是脖子上顶着的,早已经是颗洋脑壳了。
这样的集体意识,表面上看是近两百年被洋大人的坚船利炮芯片机床胖揍而导致的结果。往深里说说呢,有学者指出,这可能是文明轮回交替之间无法避免的阵痛。百余年前,在家国民族的生死关头,为了救亡图存,大家饥不择食,很自然地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真正大敌,而拥抱西方则是由落后向文明过渡的不二法门,钱玄同啊鲁迅啊甚至悲愤地喊出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在那个时代,这种思维仿佛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尽管当代中国已远非昔日可比,可是“文明即洋”的思维已经在许多中国人的细胞中蒂固根深。别的领域俺没有学过根本不懂(学了也不懂,俺甚至不知道什么地方该用“文明”,什么地方该用“文化”,所以本文也就这样乱七八糟吧),就俺比较喜欢琢磨的传统村落来说呢,俺凭直觉而不是理论分析,就觉得在有些时候我们正在用洋思维、洋观念、洋办法、洋措施来看待、理解、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容身之所,这样可能使得我们的努力和初衷有点南辕北辙。也许,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阶段,应该想想这个事情了,就是:莫让洋脑壳破坏了土遗产。
一、何谓洋脑壳
这里所说的洋脑壳呢,并不是洋人的脑壳。无论洋人的脑壳是好是坏,总之是人家自己的脑壳,按自己的宗教、价值观、习俗等等行事,天经地义。可是,我们明明不是洋人,搞起城乡建设来呢,却满心满意的洋思维洋观念洋方法洋技术洋措施……,概而言之,塞满了洋玩意儿的中国式脑壳,就是洋脑壳。举个例子,我们学会了洋大人的科学技术,彻底清除了什么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等落后愚昧的观念,干起坏事来毫无底线,却自动忽视了洋大人尽管科技发达,也还要去教堂礼拜、还相信末日审判呢!这就是典型的洋脑壳。
洋脑壳好不好呢?如果能洋得彻底,好得很,把中国搞成美国2.0,那也足够牛叉的吧。可现实是什么呢,不管我们英语讲得再地道(甚至追求带点布鲁克林口音)、洋酒喝得再多(当然,城中村小作坊里生产的拉菲不算),还是洋不彻底的。在中国自然历史环境、文明进程、文化基因中非要嫁接半吊子的洋文化,能搞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骨子里老祖宗们数千年潜移默化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是说去掉就去得掉的?现在我们的城乡建设,有些地方简直就是力图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栽洋花种洋草,表面看倒也莺莺燕燕姹紫嫣红,可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毕竟有点水土不服啊,中国土壤上的洋花洋草是结不出什么丰美果实的,除非我们能把土壤也彻底洋掉(当然现在很多人在努力干这个事)。于是乎,大家所诟病的,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土不土,不伦不类的城市和建筑,就这么花花绿绿地干了出来。
甚至,在传统村落中,这种苗头也有迅速发展的趋势。在洋脑壳的指挥下,我们不但没有发挥好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库的作用,反而在让这个基因库面临萎缩异化的风险,保护发展工作也做得步履维艰。比如,大家万分焦虑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困境,俺认为,所谓的困境可能并不存在,可是洋脑壳非要凭空制造出这么个东西来让大家瞎忙活,简单说,就是非要用西方人的现代化概念来发展中国传统村落,而没来得及认真想想,中国传统村落的现代性究竟是什么?这困境不就制造出来了吗?如果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来想这个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什么困境?可惜的是,洋脑壳禁锢了我们探索另外的道路的勇气,我们明明坐拥祖先数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和生存发展智慧,却可怜巴巴地望着洋大人,能不能指点几招如何去保护发展中国的传统村落?就像俺自己,花了很多精力虔诚地拜读这个宪章那个宣言(读这些东西之前,一向懒散的我都是要先洗个手的),试图悟出些道道来,却没有时间扎在村里多看多问多学,多了解一点中国乡土营造之道,用来搞搞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岂不是入宝山而空返,买椟而还珠,焚琴而煮鹤么?
二、洋脑壳的若干临床表现
洋脑壳究竟有什么表现?是怎样消极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是怎样影响我们在世界面前建立自己的文化面貌的?又是如何迟滞我们发挥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的……这么宏大的问题,单是开始想就已经是自不量力了,更不要说讨论分析。好吧,反正俺也不是什么学者,本质上只是个有文凭的四川进京务工人员,胡乱侃侃打发无聊的时光(俺还没学会打麻将),没必要搞得那么系统严谨。在俺零零碎碎的感受中呢,不完全归纳,洋脑壳大概有这些表现:
表现之一,用洋思维替换我们的文化根基。
这个文化嘛,咳,以俺半吊子建筑学的专业基础,根本说不明白。在模模糊糊的感觉上呢,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等等和西方有本质区别,这也正是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之所在。可惜,这样巨大的价值在洋脑壳看来呢,却正是急于摆脱或干掉的目标。比如,精英们嘲笑过,中国文化从根子上开始就是稀里糊涂的,什么黑里有白白里有黑,弄个太极鱼在那里不清不楚,所以才搞不出现代科技飞机大炮,中国要生存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决裂,予以彻底清除。而洋大人就什么都要搞个明白,于是人家就有了科学了嘛,就把中国人打得满地找牙了嘛,就是人类文明的灯塔了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让中华民族绵延千载而没有灭种的核心观念,比如,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争斗……这些传统文化的糟粕真的会阻碍我们转型为文明社会,要不得哇!你看人家洋大人,强调私利、崇尚个人、追求自由、渴望斗争,所以看看人家的创造力,啧啧啧……可笑迂腐的中国传统,常常以什么“德”来代替“法”,那咱们真正的法制社会得搞到猴年马月哇……于是乎,都要打倒,都要摒弃。可问题是,我们本来就没有西方的人文基础和历史逻辑,就算狂学了这近百年,也不过得到了些皮毛。我们传统的东西被打倒以后,还剩下了什么呢?搞到现在,我们的精神洋也洋不彻底,中也中不到位,于是只好沦为文化的弃儿,精神世界除了苦闷、彷徨、空虚、无助……还有什么呢?哦哦哦,对,还可以吃穿山甲嘛,吃了穿山甲再去天上人间耍一回,不就HAPPY起来了吗?呵呵呵。
碍了:因为强调集体就约束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好吧好吧,这么深奥玄妙的文化话题就别说了,我又不是切波仁。还是拿传统民居举例吧。我们遵循洋大人的精神,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好吧,文物建筑这么做,必须的;保护死玩意儿如陵墓什么的真实性,也是容易的。但这套东西是怎么来的?基于西方人的宗教观念和建筑材料等等一整套系统发生发展而来的。搞个斗兽场,要的就是“只要斗兽场在,罗马就在”;搞个教堂,就是要“求万世之长存”……可咱中国人呢,自古就和西方人不一样,没那么大的野心,房子嘛和人、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兴衰更替生老病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拿木头盖就好啦,别追求什么不朽……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中国的木头房子的“真实性”,能完全和西方的石头建筑一样吗……好吧,真实性,被滥觞到整个传统村落,于是一系列问题就出来啦:传统村落就要“原汁原味”啦!保护范围里就禁止新建啦!传统民居就要“修旧如旧”啦!住在老房子里的人就越来越少啦!建控地带里层高就不准超过3层啦!干部们就在为安置房的土地指标头痛啦!专家们就在为传统村落的空心化而黯然泪下啦……可是,有没有人勇敢地摆脱洋脑壳,来想一想这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真实性?
表现之二,西方式现代化成为我们一体凛遵的新宗教。中国传统村落之所以具有非同一般文化遗产的价值,恰恰在于她种种区别于西方的“落后”,为这个世界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之外一个可贵的样本和可能性。现代化好不好?就算是傻子都知道,高铁和驴车,你会选哪个?问题在于,我们要跑得那么快干什么?就算火车时速能到2000km又怎么样呢?我们会因此而更幸福快乐么?传统村落也要跑得那么快吗……可惜的是,西方式现代化已经成了中国人一种坚定而狂热的新宗教,而且,在实践中、在事实上,现代化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都是洋大人给我们定下的。我们该怎么过日子?模仿洋大人就可以了嘛!学习先进嘛!必须的,不学先进难道学落后?于是乎,就连在农民房里搞个厕所,也必得采用洋大人那样的抽水马桶才叫过上了文明生活。我们不但在城市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现代化”,还要全力以赴地让传统村落也“现代化”,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湮没了星斗满天的夜空,机动车嗖嗖地掠过古朴的巷道,洗衣机取代了井头溪边的嬉笑浣纱,古老的书院让位给了大大小小的屏幕,化肥农药洒满了田野,喧嚣的叫卖响彻了街头巷尾……
耐着性子看到这里的诸君中,估计有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吧。TMD,村落不现代化,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让村民继续过苦哈哈的日子?(参见拙文《我并不一定要过您那样的好日子》)这不是犯了反人类罪吗……好吧好吧,在去海牙控告俺之前,多少也听听俺想说啥嘛。俺觉得有些奇怪的一点是,洋大人对文化其实是有很多观点的,比如文化相对论、多元现代性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在未来能否建立和西方文明不一样的、其它类型的现代化社会。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洋脑壳们只迷恋文化进化论,坚信文化就是不断进步的,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线性发展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自然就会有高级与低级、优秀与低下、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之分,动不动就大谈乡村落后呀,愚昧呀,低劣呀,粗陋呀……,不但自己大谈特谈,洋脑壳们还拿着大喇叭整天在寨民的耳朵边上大喊:你们落后啦!你们愚昧啦!你们太差啦!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你们太惨啦,连洗衣机都没有……于是乎,落后愚昧的东西当然要被干掉啦!传统农业?效率多么低下嘛,上机械、上化肥、上农药、上转基因……;求神拜佛?嗤,低等民族才干的事,现代文明的建立必须彻底打消这些荒谬的东西……;拿西方宗教为参照来看待我们乡村的各种信仰,自然就认为乡土信仰是混沌不堪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了……。
现代化好不好呢?好得很。可惜的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现代化到底是为了什么。十几亿人的现代化,都非得要用一种标准限定起来,你得有汽车哇,得有砖房哇,娃得考奥数哇,娃得会英语哇,得喝星巴克哇……得去奋斗哇,得往上爬哇,得“傲视”别人哇,得成功哇……咳咳,啥叫成功呢?就是比别人有钱哇。啥叫幸福呢?就是比别人有钱哇……在汹涌的人潮中,我们就被现代化了,而为了这种现代化,整个地球付出了什么呢?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对未来技术究竟把人类带向何方的担忧,有关论述已经汗牛充栋了,不说也罢(悄悄告诉您,为了可能到来的末日之战,俺有空的时候就练习一下板砖。因为俺觉得这世界上最牛叉的前100名骇客一起努力,就算他们可以很轻松地骇入五角大楼胡乱发射导弹,却决没有骇入一块板砖的可能)。在应对人类未来的问题方面,现代化绝不是唯一的途径。中国人明明有这样的文化积淀为人类的未来找出另一条途径、创造另一个高峰,很可惜,洋脑壳们,却引刀自宫了。
表现之三,西方学术范式蒙蔽了对中国营造之道的认知。
传统村落不是洋脑壳建成的。这么明显的常识,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忽略。落户于此的先民们,是在地形测绘图上摆弄房子的吗?给祠堂选地方的时候,是按照什么空间拓扑深度来选的吗?在村边上栽树的时候,是考虑了元细胞自动机制吗?在盖楼的时候,是考虑了什么根号2的比例循环了吗……这些洋办法可以拿来分析已经建成的传统村落,也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人们为什么更频繁地选择公厕A而不是公厕B),也可以验证一些东西(比如,中国古代工匠惊人的审美能力,竟然能够纯属地运用黄金分割比),但是,这些绝不是传统村落的本源,如果我们迷醉与这些洋理论洋办法,那不是郢书燕说、指鹿为马么?在根上就出现了偏差,以后的工作还不是越做越乱?
我们并不是很重视,用中国之道,去理解中国传统村落。在“学术研究”中,如果不提及social framework、memory space、spatial texture、ankor point……那你的学术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好吧,在现代科学技术上我们是追赶者,可是,在文化上,我们也是追赶者吗?!干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学教师,眼瞅着多少本来才华横溢的学生,满脑子的洋思维洋观点洋方法洋技术(当然,笼统地说,“先进”的东西)在看待我们的乡土建筑。可怜,老房子私密性很差哇!可气,这么大的厨房好浪费面积哦!可叹,这么多功能不明确的空间在搞什么搞!可恨,这么低的窗地比,房子能亮堂得了么!Eureka!我发现中国宫殿的设计密码是根号二耶(俺很难相信样式雷们对根号二那么痴迷)!激光精密测量能够把斗拱的尺寸精确到零点几毫米以求发现其中蕴含的神奇代码(俺有几年就是专门干这个事)……@#¥%***&%%……孩子们为了什么空间句法皓首穷经……当然,俺不是瞧不起空间句法,而是觉得不应该只玩弄空间句法本身!李春波陪着小芳看月亮的那个池塘,绝不止是一个什么node,外婆牵着俺去背柴禾的那条石板路,也绝不止是一个什么link……您也许会觉得有所不齿,这TM不是风水中医那一套吗,中国人就是缺乏发现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的能力……可是,发现科学规律,所为何?好吧,空间句法肯定是好方法,但俺更喜欢借用句网络流行语:世界上有两种空间句法,一种在天才们的脑壳里,一种在中国人的论文里。某些牛人,洋了这么半天,除了收获了俺们这些土包子的膝盖外,还有什么呢?您在村子里用记忆锚点搞出了什么没有?让村民知道怎么运用您的场景切变没有?让地方利用好您的无意识承载没有?您的元细胞机制让村落更美丽了吗……(也许有人大怒: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你说了半天又该搞什么呢?俺也想过这个事,准备再拼凑个续篇《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不过能不能凑出来就没谱啦!)
我们的城乡建设,伟大成就自不必说,非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呢,就是本来可以做到90分的,却只做到了70分,白瞎了那么优秀的中国营造之道,反而从洋人那里山寨了一套来搞建设,既没有搞出自身的文化成就和自豪,也没有搞出新时代中国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更没有为世界建筑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个是说整体上哈,像王大师那样为咱中国人争了气的建筑师虽然绝对数量不少,可是放到960万平方公里内,就少得太可怜了)。原因很多,教育可能是其中之一。西方的学术血脉,渗透到我们的设计教育中,设计师们几乎都是用西方的概念训练出来的,中国的乡土营造被试图“科学化”,连“营造”也被“建设”代替了,对乡土建筑也只能以西方的概念来理解、来分析……这么搞来搞去,我们是有建筑科学了,也有建筑工业了,可是乡土营造之道,在漠视、蔑视中逐渐地死去。现在一些优秀的建筑师在乡村中付出大量艰苦努力的,恰恰是要竭力摆脱自己玩得那么纯熟的“现代建筑设计”!看看那些搞得比较好的乡土设计,呵呵,离建筑学越远的人,干得越乡土(有点偏颇,建筑师朋友不要打俺哈……因为俺肯定还没学习到您的作品,您也不告诉俺)。
表现之四,西方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对传统村落价值的理解。
按当前世界通行的做法呢,一种遗产要得到保护,必须得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无论搞调查、做研究、编规划、搞开发,总要求评估传统村落的价值。一评估价值呢,就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什么的,尽管这是西方精英阶层给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设定的框框,我们却一体凛遵,要不然大到申遗不能成功、小到保护发展规划被评审们大声嘲讽。可是,传统村落不是我们建造的不是?建造传统村落的祖先的思维方式从根子上和西方人不同。为什么我们要在西方思维的指引下,按照西方技术的框框,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去筛选西方所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就回头怀疑这个宝库其实是个骗局?!我们在用西方科技的尺子,衡量传统村落的价值。好多中国文化精英都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指出来了,中国自古无科学,只有一些形同妖术的什么“风水”、“算术”。建筑上,更是只有点可怜的手艺,根本谈不上成体系的科学。石匠知道怎么算剪力和弯矩么?木匠懂得杨氏模量么?抬梁式构造多么的弱智可笑,人家希腊人早早就用上了三角桁架。鲁班爷?他懂结构力学么……这么一评估,好啦!传统村落,没有什么科学价值,拆了算啦。我们在用功利的心态,算计传统村落的价值。当我们一开始谈论传统村落的价值的时候,潜台词中,已经要准备好要“变现”这些价值了。按照当今世界的价值观,有价值就是有用。因此,要评估传统村落的价值,有用的才留下来(潜台词就是,没用的干掉)。刚开始的时候呢,只有雕梁画栋的巨构才有价值,纳入保护范畴(文物建筑);然后呢,普通一点的大院也赋予了价值,入了保护的法眼(挂牌历史建筑);再然后呢,普通民居也有了价值(是整体风貌的一部分)……可是什么稻草堆啊柴禾垛子什么的,还是没有价值,就要清理、整顿了……
表现之五,以西方的标杆来衡量中国乡村的建设实践。
除了少数顽固坚持文化进化论的榆木疙瘩以外,很多洋学者早就指出,要尊重和了解其他文化自身的逻辑、规则和价值。可是在乡村建设的大潮中,我们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展开呢?我们事实上在用支离破碎的所谓“现代”观念和方法,去支离破碎地保护、支离破碎地振兴、支离破碎地建设乡村,在洋脑壳的指挥下,中国乡村自身的逻辑、规则和价值,越搞越少气息奄奄,老问题不但没成功解决,新问题反而层出不穷,把大家都搞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当然喽,累点、苦点怕什么?反正我们都是勤劳勇敢的龙之传人。糟糕的是,我们正在用我们的勤劳勇敢,干掉本来应该保护、传承、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啊!
比如,我们都积极地要让村民享受现代化成果,端午节赛个龙舟,现代化的成果是玻璃钢龙舟,工厂生产,快速高效,物美价廉,牛叉吧。可是我们是不是干掉了写什么本该保护的东西?一群人聚在一起,伐木、制作、组装龙舟,难道这个凝聚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不是比那个龙舟本身更重要吗……喂!俺们这个龙舟又不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个屁哦……地黄,作为一味中药,不再辛辛苦苦地九蒸九晒,用密封高压锅快速蒸制,过去几十天的事情现在一小时搞定迅速卖钱,牛叉吧,可是中药的名声就这样越来越臭……唉!我们要那么快干什么?腾出宝贵的时间又去干什么呢?
又比如,垃圾污水粑粑……(哎呀,俺自己都觉得好污啊,实在不好意思)我们有了各种标准规范。公共厕所……嗯……为什么一定要有公共厕所?是不是所有的村落都要有公共厕所(比如寒风凛冽的北方、还在使用有机肥的村寨)?是不是一定要水冲厕所?是不是村村都得上污水处理设施?我们都是计算管径的高手,却忘了什么叫理山顺水;我们除了会搞“三面光”的沟渠,就没有别的办法应对洪水……是不是家庭不能养猪鸡鸭狗?人畜共处是很有问题,可是问题究竟在哪儿呢?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除了在村外集中搞个托猪所,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每个村的猪,是不是都要按一种规定来养殖……好吧,这些问题太专业,俺不能跨界胡说八道,只是提出这些疑惑。农房呢?我们伟大的营造传统啊……说起来都是泪,城市建筑倒也罢了,可是农房也一搞就是西方功能主义的那套,有了什么卧室客厅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燃气灶里还有灶王爷吗?播放着黑毛药酒广告的电视机占据了农房最核心的位置,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早就抛到爪哇国去了……中国人本来讲究“土木之事,首忌奢靡”,房屋营造讲究的就是既要“大壮”,也要“适形”。可很多农房的建设呢……不说了,您懂的。
哎……有些人啊,甚至已经洋入膏肓了。有次俺滥竽一个规划评审会,一位评审专家严正指出,保护区划边界的拐点,应该以GPS坐标标定,否则不具备可实施性,规划不能通过。在下虽然不懂规划,却也有点不以为然。其一,从爱国情操来说,怎么着也得建议用北斗坐标吧?万一米国鬼子抽疯关闭了GPS信号,咱们还找得到那拐点吗?其二,俺估计村长对王二哥嚷嚷“北纬*******,东经*******到北纬*******,东经*******的连线以西,不可以盖新房子哦”,王二哥很大可能就是一脸懵B……咳咳,专家先生,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欺负人家王二哥干嘛呢。好吧,俺知道,要钉桩要钉桩……那是你想的!有几个村在拐点上钉了桩?有几个村长,知道核心保护范围是哪儿跟哪儿?在乡村里,最好以乡村的方式说明白话!
表现之六,乡村组织。历史摧毁了乡村内在的逻辑和运作机制,却没有找到能代替的东西……好吧,越聊越虚了,算了。反正也无法穷举洋脑壳在乡村中的表现,还不如就此打住。
三、让中国乡土遗产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类文明呢,在未来一段时间,好像又走到了一个分水岭,或者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西方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主导的价值观体系导致的增长,似乎到了某种极限。物质极大富足的同时却极大地不平均,技术疯狂发展却已经迷失了方向,文化多样性被逐渐消灭,环境问题,文化冲突……以Ian Morris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都在认真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大问题,并不是西方是否会继续主宰世界,而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能否在灾难使我们一蹶不振之前,突破创新,进入一种全新的生存模式”。而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没有西方化,也没有被西方奴役,所以还仍然保有文化的选择权。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华文化不会成为其他文化的附庸,而能在独立自主的轨道上实现自我革新和发展,为人类文明,提供另一种出路。
首先,中华文化决不能自我放弃,要为人类探索新的道路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西方工业化的逼迫,中国人也许能会按部就班的渐渐发展到生态文明,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本身就蕴含了当代所称的生态文明的大部分内容。可惜的是,在这样20世纪这样特殊的历史阶段,如果你不工业化就会被工业文明干死,因此我们等于是被用枪顶着脑壳开始了在所谓的“现代化”的道路上狂奔,跑着跑着就忘了当初是怎么开始跑的,现代化反而变成了一种狂热的宗教,搞得一些干部专家看到还没有“现代化”的、温厚安详的村庄,就痛心疾首,挖空心思全力以赴要让她“享受现代化的成果”。
我们的文化洋起来了好不好,仿佛不是问题。洋起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我们今天怎么可能坐着高铁到处把诗和远方寻找。可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在这个历史大关口,我们要洋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不能洋,哪些方面必须土,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就渐渐地凸显出来了。当然,这其实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了。面对代表当时最先进科技的洋人,百年前中国人也痛苦过,试图搞搞什么中体西用;东洋鬼也痛苦过好久,力行什么和魂洋才。那段时间在现代科技上落后的中国,如果继续抱残守缺,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急切地洋起来,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可是呢,这21世纪和19世纪的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但我们中国人,整个世界都快走到一个临界点了,人类社会又开始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如果再不搞搞清楚,很快传统意义上的人类都要消失掉了,看哪,A.I.和基因狂魔已经在地平线上鬼影曈曈。
在这样的临界点上,中华文明要不要延续发展,这就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了。如果西方文明彻底同化了地球,俺估计他们也会觉得沮丧,生无可恋。中国文化不能洋、也洋不了。我们现阶段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但什么叫复兴?就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高科技占有率、航空母舰DF5什么的吗?我们应该有宏大长远一点的眼光,应该看到其背后可能具有长久意义的东西。如果中国人确实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西方不一样的文明,而且它在核心价值、社会制度、生产形态、生活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确实跟西方文明不一样,那其重要价值就更加不可替代了。既然过去我们没有被干死,到今天更不能自我放弃!
其次,应该力求传统村落跳跃式的发展。
传统村落的文化积淀落后吗?生产生活方式急需改造提升吗?是的,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关键是所谓的落后该怎么判断,千万不要用洋脑壳去看待问题,更不要让洋脑壳破坏我们的乡土遗产。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乡土遗产的作用,实现村落发展的弯道超车,那么对生态文明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可能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我们可不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避免仅仅以工业时代的眼光,站在城市人的立场上来评判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呢?我们可否从另外一个维度定义“好日子”并为之努力呢?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进步,非得要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那套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顺序进行呢?连西方人都逐渐意识到,离“现代化”越近,离人性就越远,现代化之于人类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尤其对现在还比较“落后”但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保持还比较良好的那些传统村落,我们能否让她们跳过工业时代,直接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呢?难道保留些优秀的传统生活方式,用以救赎已入膏肓的城市病,不正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目的之一吗?和西方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背后,基本上就是利欲熏心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人心,和高楼大厦霓虹灯大排量汽车等等这样的工业垃圾……。本来我们可以弯道超车发展出新的文明,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另一种可能,现在好嘛,什么都讲究追赶,气喘吁吁的追赶洋大人,重蹈洋大人一个又一个的覆辙,在追赶的过程中孙子心态越来越强烈,搞到最后,真成了孙子,永远不敢鼓起勇气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也许有人要暴跳如雷,TMD不现代化没有航母我们不又成了人家砧板上的肉吗?可是哥哥哎,中国很大吧?传统村落数量很少吧?为什么偌大一个国家里,容不下几个“落后”的村寨呢?
再次,“求洋”,不一定得“弃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中庸”,从来看不上二元对立。可是由于洋脑壳越来越多,二分法就在中国盛行起来了,光明/黑暗、进步/退步、现代/传统、世界/中国、科学/迷信、新生/垂死、文明/野蛮、敌人/朋友……等等。这种思维搞得好多人丢掉了中国传统“求同存异、混元为一”的精髓,认为要现代就得干掉传统,要先进就得干掉落后,要文明就得干掉蒙昧,要城市就得干掉农村……听说五四时期有很多大牛还曾宣言立誓再也不读线装书,呵呵呵呵,厉害了。
啊~~啊!暂时放下洋脑壳,用中国人的思维来想想吧!某些方面洋起来当然是有好处的,始终沉迷于风水堪舆而不接纳现代规划科学绝对是一种愚蠢。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求洋”,一定得“弃中”吗?我们的现代化一定得以干掉旧传统为前提吗?梁漱溟老先生有次演讲说,“假使他知道中国文化好,他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就敢放胆前进;他若知道中国文化坏,他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就要因失望而丧其勇气”。过去的上百年里,我们在努力证明洋文化好、中国文化坏这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多甚至太多了,而在“中国文化好”这个领域,做得却远远不够,更何况当代还有电线杆上的什么“祖传中医”、超市门口发传单的“国学大师班”之类的东西在起劲儿捣乱。学者们当然干了大量优秀的工作,可惜好些成就离普罗大众太远,我们这些市井之徒要么就不知道(什么耗资千万的重大支撑计划的成果,您见过么),要么也看不懂,望之如缥缈仙山上的空中楼阁,反而是一堆以媚俗挣钱为目标的“文创”产品,在恣意恶搞和消费着传统文化。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就算传统文化被消灭得彻底干净,咱们不也能歌照唱、舞照跳,吃香喝辣特斯拉,百度滴滴逛宜家,日子过得叫呱呱?可是,如果是这样,对西方来说,如何真正发现中国?对中国来说,如何更好地说明自己?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我们总得有明确的追求才能有跟进的措施。优美的自然生态、舒适的人居环境、发达的经济生产、富足的精神生活等等,固然需要,但这可以说是所有村落的共同追求。而作为文化基因库的传统村落,到底有没有特殊一点的愿景呢?为了这一特殊的愿景,是否应该跟进一些特殊的措施呢?有时候俺甚至想,到底值得为之付出怎样的代价呢?我们在洋脑壳的指挥下,试图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和让村民过上现代化日子之间两头讨好,可能吗……
也许有人会同意俺的观点(尽管“论证”的松散发散不得要领,但意思基本表达出来了),洋脑壳确实对认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更具体地说,是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该怎么办呢?这个真的无法回答了,但俺知道的是:一定要开始重视和讨论研究这个问题;一定要努力建立起研究中国乡土营造的方法论和体系;一定要大力培育一些有乡土观念、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一定要大力开展乡土教育;一定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这轮大潮中充分发挥乡土营造的知识和技巧……总之,要想方设法把洋脑壳换成中国心……好吧,快到24点了,胡咧咧不下去了,惭愧。
噼里啪啦当了回键盘侠,又扯上了文化啊、人类文明啊这么拽的事情,自己都忍不住羞涩地干笑了几声。俺甚至连文明、文化的概念都混淆不清随意乱用,居然就信马由缰地大放厥词,迄今没有被吊打,肯定只不过是大神们不屑于此罢了。纠结的是,俺比较喜欢想想传统村落的事儿,可是一想到传统村落呢,却又始终绕不开传统文化,所以每次都觉得尴尬,要想系统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吧,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却又不知从哪儿入门:大神们是很难理解我们这些人在学海中茫然失措、无路可寻的苦闷的。娃妈要给娃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单,俺穷极心智都开不出来。《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这又不是开国学班骗自己娃娃钱。俺作为一个无证驾驶的建筑师(俺懒得很,懒到不肯早上起床去参加执照考试),确实不知道真正该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义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她不知何在,却又无处不在,难以表述描摹?愚鲁如我等,就只能在一栋老房、一缕炊烟、一碗削面、一句宋词中去慢慢地体悟吧?忽然想到: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什么呢?传统村落难道不是其中之一么?那就尽量找机会带着娃们,一村一村地读去吧。希望,在来得及读之前,不要被洋脑壳们把书中的精义给涂改掉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