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贾政景:市场经济背景下乡土社会的得与失

[ 作者:贾政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5 录入:王惠敏 ]

40年前,农村改革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枪,从此大地换新颜。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又一次站在了改革最前沿。笔者春节回乡调研了湘中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小镇K村(自然村),小镇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有山有水,2017年还入选该市高速公路沿线特色小镇建设试点。K村毗邻镇中心,现有村民不足800人,人均土地面积不到半亩,土地基本荒芜,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为主。

乡村发展成就前所未有

一直以来,闭塞、贫穷、落后、脏乱差是人们对农村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均已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自来水、宽带网络等便利的生活设施也已进入农村,一座座两层小楼拔地而起,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取得了千年来未有之成就。

    以K村为例,老旧房子基本被洋气的二三层小楼取代,村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返乡盖小别墅。对于贫困户来说,通过政府的异地搬迁项目,也都住进了镇上的安居房。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都以成为生活标配,村里小汽车拥有量也逐年快速增加,条件稍微好点的村民都买了车,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通过政府补贴和村民集资,村级道路基本全部硬化,并实现户户通,今年春节期间,为缓解现有道路交通压力,村里又在集资,准备再新修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公路。以前去县城需要坐2个半小时车,现在从村里到高速公路入口只需5分钟,到县城20分钟,到高铁站也仅需40分钟。光纤网络到村、自来水基本到户、手机4G信号全覆盖。退耕还林以来,山上灌木丛生,野猪、野鸡、野兔等又开始重新出现。在跟村里人聊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他们认为,现在乡村发展已经很好了,吃的好穿的暖,过着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好生活,难以想象未来农村生活还能怎么好。

迷失的乡土社会

“生于斯,死于斯”的落叶归根思想给乡土社会创造了一个亲密的群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思维不断重构乡村,让原有的乡土社会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逐渐迷失,涌现出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重视、不解决,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色。

一是精神文化缺失,思想认识有退步。随着原有的乡土文化的不断解构,加上农村文化匮乏,新的认知难以形成,村民精神世界还未充实。虽然村民的物质生活进入到了现代社会,但精神生活却停留在农业社会。以前的乡村民俗正在丧失,给金钱至上、攀比心理、黄赌毒等不良思想和做法提供的繁殖沃土。村民之间攀比成风,过去比生儿子的多少,所谓多子多福。现在比车子、比房子,等等。人情礼金也日益成为村民的负担,有的支出甚至占家庭支出一半以上。过去办新婚酒席,现在二婚、三婚都办酒席,芝麻小事都恨不得办一场酒席。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针对贫困户的补贴越来越多,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逐渐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大家抢当贫困户、不愿脱帽、甚至羡慕贫困户的现象。

二是基层组织涣散,干群之间不信任。人民公社解体后,国家权力逐渐从乡村社会退出,乡村基层组织也随即解体。乡村逐渐成为家族势力或黑恶势力的舞台,有的村“两委”甚至本身就是乡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微”腐败无处不在,普通村民逐渐游离于组织集体之外,使得村民对村干部和乡镇干部极不信任。笔者跟村里一个老者聊农村养老金的事,他说现在在农村满60岁,每月就能领取85块钱,接下来顺口就说,肯定被村干部贪污了一部分,然后才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这些钱对丧失劳动力的老人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年底拿着这1000多块钱能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在聊各类补贴时,挂在村民嘴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被村里、乡镇里的干部贪污了”。农民普遍对党和国家心存感激,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但是对基层干部和村干部则表现出了极大不信任,以及对抗心态。

三是集体经济薄弱,公共建设举步维艰。K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一个山头的经营权流转,每年流转收入2500元,流转30年。一个老茶厂以20000元价格出售给了非农户口的本地人盖了房子。仅有的这点收入根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甚至有的村民为了自我利益最大化,还有意无意去破坏或占有集体资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扔,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小溪里,村级道路两边乱围乱建。村里的两条小溪,全部都是各种垃圾,一到夏天就臭气冲天,但村里没有钱,也没有人牵头去维护,大家都视而不见。村级道路两边被新盖的房子包裹的严严实实,把倒车的地方都给占用,一到过年过节,村里就堵车。

四是耕地撂荒严重,农田用来盖新房。由于种地收益太低,村里的青壮劳动力过完年都会陆续返城务工,把老人和小孩放在家中。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二胎政策的落地实施,对农村影响不大),农村空心化越来越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比较严重。在K村,绝大部分土地都已经撂荒了,年轻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家种地。要种也就是老人们种一点蔬菜自给。更严重的问题是,随着村子交通越来越方便,年轻人逐渐放弃在镇上和县城买房的想法,在家里占用农田盖新房。一幢幢洋气的小楼从农田上拔地而起。由于村里田地都是梯田,很难实现适度规模种植,因此,土地流转在村子几乎无法实施,因此土地确权登记也未开展,村民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大礼包也无感。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是重构乡土社会的关键

乡村要振兴,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以K村为例,要让迷失的乡土社会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在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乡贤,发挥村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重构乡村价值和道德体系夯实基础。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大乡村“微”腐败惩处力度。通过基础党组织建设,把村民组织起来,形成建设、管理和服务合力,重塑干群关系。

二要把村干部培育成新乡贤。在K所在的行政村,村干部逐渐全职化。现在村主任民主选举产生,却逐渐成为基层政府的“腿”,而不是农民的“头”。笔者认为,村干部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新乡贤,就要保证村干部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村里有威望,能带来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也可增加村“两委”组织领导能力。因此,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难得机遇,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发展途径,充分利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