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曙光:理解传统农村乡土社会

[ 作者:王曙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10 录入:19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课程

《中国农村》讲稿

第二讲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农民行为特征

第三节  传统农村乡土社会的组织特征

一、农村人口职业结构的单一性

这是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农村基本上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农民的职业与城市比是很单一的。传统农村中,非农业的职业是很少的,比如农具的制造业和编织业,小型的如磨豆腐、作纺织等制造业。职业结构的单一使农村社区内大规模的分工合作是很罕见的,从而养成了小农的一种独立和不善于合作的群体性格。职业结构的单一性又是与农村人口流动的缓慢结合在一起的,人口流动性低,使得农村人口长期保持了这种职业结构,很少发生改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自我循环性和自我复制性

农村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养殖业、编织业、小型制造业等,都一般在一个村落里进行组织的,其原料来自于村落自身,其生产过程由本村的农民所承担,而消费者的主体也是本村的农民以及临近的村落的农民。因此,农村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自我循环性,不太需要与村落外的其他产业要素进行交换,形成彼此独立的产业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非常低,农村里的各个产业或者行当都是具有自我复制性的,村里的工匠们往往是子承父业,子孙复制祖辈的行业规范和技术。在我童年时所居住的胶东半岛农村(掖县梁郭公社,现在这个镇已经没有了)中,村里面有很“齐全”的产业,这个产业群包括油坊(负责榨花生油)、铁匠屋(负责铸造各种铁制农具)、豆腐和凉粉屋(负责制造一些粉条、豆腐、凉粉等副食品)、编织队(负责编织手提袋、篓子、簸箕、柳条筐等生产或生活用具),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匠和木匠,在农业劳动的间隙从事石料加工和家具制造。甚至,在我生活的村子里,还有比较专业的牙医。这些行业,都一般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因此这种自我复制性多少带有“家族绝活”或独特的知识产权的性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产业群的自我复制性,只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一种表现,如果市场拓展到一定程度,产业也同样能够演变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我童年所居住的村子中,后来的编织业甚至能够供给出口的需要,而风衣的制造业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声誉,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农村社会评价体系的历史延续性和评价机制的软性化

农村的社会评价体系是依靠农村村落里的居民世代相传来进行的,邻里之间的闲言碎语(即西方人所说的gossip)对农民的行为的约束力很强。所谓社会评价体系的历史延续性,指的是农村中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不仅看这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同时还要考察这个家族在历史上的行为和伦理积淀。这个道理我们在分析农民的行为时已经有过详尽的分析。同时,农村中的社会评价机制是软性化的,即农村中一般很少运用比较硬性的社会指标去评价人,也缺乏这样一些指标。城市可以用银行帐户、学历、职业性质等标示自己的信誉,甚至在城市中已经发展出一些标准的机构和模型来表明一个人的信用,但是农村中是没有这些评价形式的。农村中的评价还是依靠口碑,而口碑的激励虽然在形式上是软性的,但是实际上的约束力往往超过那些硬性的指标。

四、农村治理结构的非制度化

传统农村的治理,一般是通过一些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在农村中,对村落事务有裁判权的,往往是家族中的有权威有声望的长辈,而依据的标准,又是这个村落中长期流行的伦理规范或乡规民约。在乡土社会中,正式的法律制度,尤其从西方的法律传统生出的法律体系,由于不能适应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往往处于失效的状态。因此,如何结合我国乡土社会的道德资源,促进法律的本土化,是法学界的重要课题。非正式制度安排如果能够与正式的制度安排很好地结合,可以提高农村的治理水平;如果忽视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一味强调正式制度尤其法律规范,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五、农村权力结构中宗族势力与地方能人势力的结合

在农村的权力结构中,传统上以宗族的势力为核心,这是建立在家族传统和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治理方式。一般而言,政府力量难以渗入农村的治理中,尽管在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保甲制度,但是这种保甲制度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政体系,很难与原有的治理结构很好地融合。虽然民国时期政府制订了非常完善和详细的正式法律,来规范这种保甲制度,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费孝通先生把农村中原有的组织制度称为“事实上的体制”,而把这种政府强加的制度称为“法定的体制”。他指出,这两种体制是相互排斥的,保甲是一种“强加的行政体制”。因此,在农村的权力结构中,宗族的势力似乎是一种比较具有生命力的力量,但随着农村的逐步演变,农村中宗族势力开始微弱下降,而地方能人势力开始上升。在当今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村普遍事实自治和直接选举,村里的权力结构倾向于那些有着较强行政能力以及其他人脉资源的能人,这些能人由于能够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而收到农民的拥戴。从某种意义上说,华西村等富裕村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地方能人发挥作用的结果。地方能人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现代的企业家,富有企业家精神,能够有效地调动和整合农村的资源,他把整个村落的经济当作一个企业的经济形态去运作,从而在农村中引入了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引入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这种地方能人的作用将越来越取代传统的宗族势力而成为农村权力结构的核心。

六、农村交往体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是一个很生动的名词,表明传统农村中的交往体系,是按照与自己亲缘关系的亲疏来安排的。农村交往中这种差序格局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商业关系的基本形态,也影响了农民的交往理念。当农民走出这个狭小的村落,进入更为广大的城市,从而进入一种更为复杂的人际网络的时候,他往往还是本能地幻想依靠原有的亲缘关系,甚至在城市里复制这种亲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农民,当他们漂洋过海到美国之后,仍旧在美国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农村亲缘关系的一种交往网络,现在的很多所谓“宗亲会”就是这种农村亲缘关系的一种翻版或扩大。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壹道曙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