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
摘要: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政策意义。本文运用规模位序法刻画了中国13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化趋势;人均GDP水平、城市群的人口和地域规模以及政府干预是导致多中心化的主要原因,而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则促进了单中心演变。
1.引言
城市群(city cluster)是指由若干都市区构成、空间相邻和功能紧密相关的巨型城市化区域。随着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地理现象。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将城市群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十九大报告再次确定了这一战略。
中外学术界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从形态、功能、联系等多个视角展开。形态角度的城市群研究,主要从人口的集聚—分散或人口分布的单中心—多中心视角进行,主要运用人口或就业数据。越来越多文献开始从事功能和联系视角下的城市群研究,主要采用公司内部网络和交通数据来测度城市群内空间关系。但从本文所关注的形态视角来看,关于城市群现象、概念界定以及特征描述相对较多,而关于城市群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虽有不少探讨,但以定性和简单定量分析居多,研究对象往往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群,采用规范的多元计量分析方法展开的大样本研究较少,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力图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的视角出发,采用更加客观可靠的城市群识别标准和方法,运用规范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可对已有文献不尽一致的研究结论进一步再检验。
2.方法与数据
本文借鉴Meijers等研究美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做法,采用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反映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单中心-多中心程度。之后选取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用宁越敏教授界定的1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闽东南、成渝、中原、关中、哈大齐、长吉、武汉和长株潭。采用两套人口数据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第一套是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套是联合国人口司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布的2014年城镇人口大于30万的城市样本以及这些城市自1950年以来至2014年的城镇人口数据。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研究发现
由于数据限制,本文基于三次人口普查和联合国人口司数据构建的两套面板数据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虽略有差异,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非常稳健,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规模的扩大均会促使城市群空间结构朝多中心化趋势发展。
从其他因素的结果来看,第二产业比重高有助于促进城市群单中心集聚,说明我国城市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集聚阶段,这一点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加强政府干预在本文中显示出促进多中心形成的效应,表明我国当前政府偏好和政策总体上是促进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够稳健,由于相关交通数据的不完善,需要在今后获取可靠数据后作进一步检验。
4.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在1980年代以来呈现多中心化的趋势;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政府干预是导致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中心化的主要原因。这表明,我国目前主要城市群多数已经处于多中心发展阶段,不过也有个别城市群尚处于单中心集聚阶段。处于哪种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为处于单中心化过程中的城市群大都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经济转型的东北地区。
本文结论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基于多数城市群的多中心化趋势,政府应该顺势而为,在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多中心化做好准备,强化城市群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互连互通创造条件;还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加快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获取多中心化的更大红利;对于个别尚处于单中心化阶段的城市群,应以获取集聚效应为主,避免因盲目多中心化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
对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因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估计偏误,本文通过滞后主要解释变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限于数据和方法,更稳健的因果关系识别还需进一步探索,这也是该研究领域亟待攻克的难点。而且,正如本文在文献评价中所指出的,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运用经济和交通数据从功能联系角度展开城市群分析,这也是本文研究未来应该拓展的方向。
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16JJD790012);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4BCK003)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城市地理系;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地理科学进展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