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6年12月24日,我们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文科楼召开了“第一届复旦大学城乡治理论坛——保守还是进取: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出路大讨论”学术研讨会。2018年1月19日,我们又举行了“第二节复旦城乡治理论坛——美好生活视野下乡村社区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两次学术研讨会上,本人都做了发言,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模式、新理论。
此部分内容乃大致半年前所写文章的最后补充内容(一直未发表,刚提交给某杂志编辑),反映了我当时和现在的一些看法。期待能够引发更多的深入思考。
在笔者看来,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持续探索以及诸多经验教训的熏陶,在乡村建设问题上,执政党和政府已经逐步形成了如下几点鲜明的共识:
一是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发展动力,城市群中国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发展的主导模式;
二是乡村建设在大流动大变动大转型的新时代,仍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主题,这是要解决未来几十年仍将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5-6亿人口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
三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的出路不在农村,而在城市,关键在于以特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群为核心的东中西部地区较为均衡布局的大都市圈建设,以及通过大都市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与交汇影响,走出一条中国式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四是乡村建设不能放弃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方式更新、精神生活丰富、居民日常交往为核心的乡村自主性建设的主体内容,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确保乡村居民安身立命的、集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生命“五生”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共同体。
因此,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建设,有效化解乡愁和城愁的交互之困,首先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动力的国家战略构建之道,即不能脱离城市谈农村,不能脱离城市群发展战略谈乡村振兴战略,不能脱离城市中国、城市群中国、区域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思考乡村建设问题。当代中国的分层化、地区化、阶段化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战略、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战略、区域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等,将给城市群周边地区带来更多的城乡融合发展机遇。
其次,不能忘记长期城乡分治带来的城市优于农村的发展地域选择之道,即不能忘记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发展机会与吸引力等远大于农村这一基本社会现实将长期存在,所谓西方国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在未来几十年的中国都不会发生。
当代中国人的人生始终脱离不了追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国泰民安、政通人和”这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瓷实需求,恰恰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中国人是可以过上热热闹闹、风风火火、来来往往、痛痛快快的美好日子的。
最后,不能放弃未来几十年尚有5-6亿不得不留守在乡村的广大农村居民迫切希望改善日常生活品质的安身立命之道,即因为年龄、能力、职业、文化、代际等因素综合型构的难以脱离农村的广大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主要集中在改善以交通、通讯、水电气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以厕所、房前屋后居住环境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改善以饮食习惯、健康体检、预期寿命为核心的医疗保障水平,改善以文体活动为核心的文化精神状况,改善以邻里交往、村庄共荣为核心的村庄共同体发展水平等五大领域。
尤其是随着以高铁、高速公路、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交通通讯体系的发展,以电商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向农村地区的拓展和延伸,以特色村庄、特色小镇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休闲体系的全面启动和深化发展,通过顶层设计、整体推动、有效实施等方式,以及通过统筹城市群/区域中国的战略,来推进城市中国与乡村中国的融合发展进程,让处于多个城市群、大都市圈辐射与交汇的广大农村地区分享城乡融合发展的红利,找到振兴乡村的有效路径,是最切实可行之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唐家弄潮儿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