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单向的人、财、物向城市流动造成的。欧洲的“年轻人进城,老年人下乡”城乡互动机制值得我国学习。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太给力啦。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本来是应该能够产生乡愁的地方,但经常去农村的人可能感受最多的却是凄凉:大量的空心村、386199部队,没有活力,没有生机,脏乱差,污水横流等等。
从中央政策上来看,并不是不重视乡村发展,从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开始,已经连续数十年对农村进行大量的投入,但结果似乎是杯水车薪,有起色的乡村并不多,大部分农村还是老样子。
同样作为中国的土地,城市,无论大小,近年来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原来破坏拥挤的住房被新型居民小区替代,老城区被开发区替代,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园无数。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城市单向繁荣而农村陷入衰败现象呢?这就是我国单向的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体制造成的。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如抽水机体制。而城市向农村流向却远不足。
其实不独是中国,欧洲、日韩等国家都经历过乡村衰败阶段,只不过他们的时间来得更早一些,经过精心的政策设计和数年的投入发展,原来衰退的乡村早已经振兴,可以与城市平起平坐了,城乡基本上达到了均衡。
美国整个国家似乎是一个大农村,大学、公司不少都设在乡间小镇,反倒是大都市的内城是最贫困最危险的地方。但美国的经验基本上很难学,我国的大学、公司基本上都设在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县城有大学的极少,更不要提乡村了。公司也都把总部设在大都市,想扭转也比较难。
欧洲的“年轻人进城,老年人下乡”让人印象深刻。年轻人喜欢热闹,城里工作机会也比农村多,所以年轻人离开乡村到城里发展很正常,但在意大利罗马等欧洲城市的郊区农村,你会发现不少原来工作在城里的老年人却到乡村买房定居,他们把城里的房子出租或者出售,自己搬到山青水秀风光好的乡村去养老,这种城乡互动模式既解决了城里的城市病问题,也解决了乡村的人气问题。老年人都有退休金,也喜欢安静与环境好的地方,农村小镇养老比城市优势大多了。而老年人的房屋或出租或出售,也解决了到城里工作的年轻人的住房问题。这样的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让城乡都受益。欧洲的德国,二战后经过重建,城市发展非常迅速,但农村的年轻人都跑到了城市,农村没有人气,但他们通过“城乡等值”计划,向农村进行大量的投入,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完善,现在乡村与城市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城乡差距非常小。
反观我国,目前城乡资源基本上都是单向流动:大量农村的人、财、物都单向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极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的人、财、物流向农村的就非常少了。这也是为什么乡村这么衰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建立我国城乡的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流动,就成为我国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因为点。因为只有这样的流动才是可持续的,才能改变乡村衰败、城市畸形繁荣的格局。
所以应该在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的障碍上作文章。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土地政策,除了基本农田外,应该放开农村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社会资金进入建设,也应该允许城市老人到乡村购房养老。我国城市年满60岁的老人上亿人,如果能有几千万城市老人到乡村小镇买房养老,农村就不至于那么衰败了。
当然现在我国大部分的乡村还无法吸引城镇老人来乡村养老,因为缺乏政策的引导,社会资金进不到农村,农村的软硬件条件都太差。如果政策逐步放开,允许农村可以建设养老房出售出租,大量的社会资金就可能到乡村小镇建设养老小区或者观光旅游度假区,原来衰败的农村就因此可以激活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郑风田原创三农观察(微信公众号)2017-10-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