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要创新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利用农村本土人才协助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努力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明确“农村本土人才”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农村本土人才”第一次明确地位和身份,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中组部经过深入调研后,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员”定义为“农村本土人才”。按照“农村本土人才”的内涵,我们把“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构建和谐农村,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统称为“农村本土人才”。
二、发挥“农村本土人才”作用
一是依托农村本土人才的宣传引导,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切实发挥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才有持久的力量之源。历史和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农民积极性高,农业就发展,农村就繁荣,农民就富裕,农村矛盾发生的概率就低,反之则不然。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普遍存在“对政府投入期望值高”、“对自身作用发挥意识淡”等认识,“等、靠、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挥农村农村本土人才的作用,通过他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宣传党和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各地农民通过自立自强、建设美好家园的先进典型和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让农民学有榜样、建有目标、干有信心,有利于农民群众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引导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农村本土人才都应具有带头发家致富的本领,通过他们发家致富的实际行动,可以引导农民改变“新农村建设靠政府,自己坐享其成”等错误思想,坚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该出的钱自己出,凭借自己的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从而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风气。
二是依托农村本土人才的主动进入,调解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矛盾。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矛盾的表现来看,多是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干部等之间的纠葛。认真分析出现各种矛盾的根源,大多是因为当前人们的心理比较脆弱、行为比较浮躁,以致于常常因为农村小事最终沉积为矛盾和纠纷,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农村本土人才可以发挥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农民如何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出现小事之初就解决问题,不断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农村生活环境。同时,作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农村本土人才,因知识、需求比较一致,对各种矛盾始因的真实性比较了解,往往能够在处理、化解这些矛盾时,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处理得公正公平。他们让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管,有利于避免行政命令,解决那些行政手段难以解决且解决不好的问题。
三是依托农村本土人才的率先垂范,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既为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描绘了美好蓝图,也对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大力培养新型的农民生力军。培养新型农民,一方面需要农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农村文明发展程度取决于农民道德建设水平。农村本土人才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民褒荣贬耻,不断增强识别真假是非和抵制各种反动、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使“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成为农民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农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文明生活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不断地教育与实践。农村本土人才可以“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为主题,扎实推进文明礼仪进农村、文明习惯进农户,教育引导农民从点滴做起,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克服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陈规陋习,抵制家庭暴力、拉帮结派、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强化文明意识、科学意识、卫生意识,自觉认同和践行健康、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建设“农村本土人才”队伍
农村本土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高度分散的特点,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
(一)坚持政策导向,提高社会地位。农村本土人才作为一支新生力量,人们往往对其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的人才也觉得地位不高、保障不力。因此,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其社会地位。一方面,要出台政策,规范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施所长,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社会工作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加强农村社会工作的合力。各级政府要早日出台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培养、激励、管理、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依法保障农村本土人才的合法权益,规范他们在农村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村本土人才的社会地位。要高度重视农村本土人才,不断显现农村本土人才的地位。对农村本土人才中的先进典型,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社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更多的人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的热情,让其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重视教育培养,提高职业素质。同其它工作一样,农村社会工作也是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方面,要制定规划,有序培养农村本土人才。要将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努力形成重点推进、协调发展、整体提高的局面。抓紧制定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培养规划,从现状出发,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明确农村本土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农村本土人才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尽快提高职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岗位锻炼,发挥实践对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培养的基础作用。注重实践提高,大力开展岗前培训活动,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人才,要多提供实践岗位锻炼,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实现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
(三)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能力。农村本土人才作为一支新的人才群体,需要和其他人才一样,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培养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统一起来,想方设法为他们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搭梯子、铺路子,促进这支队伍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完善岗位设置,多种渠道吸纳农村本土人才。要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农村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农村本土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为农村本土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财政保障。同时,还要积极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村组干部、回乡优秀青年培养成农村本土人才,不断壮大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强化农村本土人才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的农村本土人才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那些工作马虎、能力素质提高不快的,在农村反响较差,不适应基层工作的,要尽快调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为农村本土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秭归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