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农村人才的“跑冒滴漏”——以西部V县为例
客观上,18亿亩耕地上,容不下5亿左右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必须大量转移出去。主观上,农村发展又需要,留下一批文化程度比较高,接受新知、新技术比较快的。而接受新知、新技术比较快的,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这就出现了农村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
一是乡村干部流失。
乡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要素,一个优秀基层干部,可以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乡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空间、收益等原因,乡镇、村社优秀干部流失严重,许多干部刚成长起来,就走了。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村民自治根本无法进行,村级行政组织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又引起农民思想涣散,对农村发展失去信心。体制的不合理,使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加剧了体制僵化。
二是收益逼迫流失。
基层政府因为决策失误和政策违规,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农民需要科技,但政策性的科技推广,忽视了农民作为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之,农业生产的主力——“386199”,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识,“科教兴农”带来相反的结果。而政策性集资、筹劳加重了农民负担,进而加剧了农村人才流失。越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乡村,人才流失越严重。
三是外出务工流失。
改革开放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受观念、环境的影响,流失规模小,主要是通过考学、招工、提干等方式流失;1996年至1998年为第二阶段:国企改革加速,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引起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向往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潮;199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农村人才流失呈规模化、多元化的特点,很多青壮年农民集体外出,多则三五年,少则一年,有的农户甚至放弃土地,全家外出打工。
青少年辍学人数也大大增加,而高校扩招又引力农家子弟,大规模涌向东部、中部和西部发达城市高校。这个阶段,农村人才流失高达80%以上。
特别是青壮年流失,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致命内伤。老人、妇女、儿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而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低,文盲和半文盲接近40%。受此影响,“科教兴农”无法落实,使乡村生产生活的有机链,被剥离和分散,使进退维谷的农村经济,雪上加霜。
四是人才掠夺流失。
在农业生产年人均纯收入,长期不敌一个月打工收入的情况下,农村人才被城市、优势产业、强势部门大面积掠夺,农村成为城市的人才输出地,而农村发展所需的人才,却不能得到补充。
发达城市挖落后城市人才,县城挖乡镇人才,乡镇挖村级人才。A乡改革开放以来考入大学、中专的1000多名学生,无一返乡。高中毕业返乡者,97%左右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农村的,要么成为乡镇干部,要么以非农为生。
五是辍学考学流失。
在乡镇学校撤并过程中,村小悉数被取消,只有极少数保留了教学点。师资流失,使农民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进而引起乡村辍学率升高,教育断层。
据V县教育局统计,乡村学校辍学率高达40%,其中小学约20%,初中约50%,女童的辍学率高达45%。虽然在农民的心目中,教育依然是一件大事。
但农村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使得农村学生成为学业的“失败者”。除辍学外,农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使广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再教育的机会,更不具备自学能力。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微信号 市县领导参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