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姚红健:制约农产品供需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 作者:姚红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2 录入:王惠敏 ]

制约农产品供需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生产经营由供给主导向需求导向转型,在这转型过程中,供需结构性矛盾表象的背后,是供需结构的构建,供需信息的传导反馈机理,以及由信息反馈引发的行为选择和决策执行方面的问题。需求导向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地激活需求可以扩大供给,但是,在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情况下,供给侧对需求变化反应的速度和适应的程度,决定了它对需求市场的占有或者失去。解决农产品供需结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必须完成新型供需关系的建构。

农产的品销长期困扰着人们 在短缺经济时代实行的是统购统销加配给制,供给方的生产和需求方的消费都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可能,供求的相对平衡通过国家强有力的计划调控和行政力的保障得以实现。在双轨制年代,农民的多种经营在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拥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家根据保供给的要求布局了一些生产基地,进行计划调控,辅之以财政贴补,同时延袭了层级化的市场秩序和垂直化的市场体系建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布局的规划完善,这种层级化和垂直型的市场体系得以不断强化,同时,进入市场的门槛也不断提高,分散的农户和小规模的经营主体难以进入中心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队伍开始兴起,通过层级化的集聚过程,达成进入市场的规模条件,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拉越远,信息的反馈速度越来越慢,甚至由于中间环节的炒作造成信息的扭曲走样。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网络平台的电商迅速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淘宝村、淘宝店在农村的覆盖。受限于平台类电商互动性不充分,村、店规模小对需求变化难以做出预判,对供给侧的有效信息不够。依托社交平台的“微商”、“社群联盟”尽管做得风生水起,但整体发育不全,还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农产品销售的难题。从“电商”、“微商”到“社群联盟”,代表着市场扁平化、供给与需求直接对接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反应周期相对滞后。一个农业新品种的研发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没有相应的技术成果储备,难以跟上品种更新的需求。树本或灌木类植物从种植到盛产期,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没有盛产一批、储备一批、试验一批的科学规划和布局,没有一个完备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要在供需结构的变化中保持主动地位就十分困难。新品种的引进、驯养,节本降耗技术规范和相应生产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受制于必要的生产条件和相应的生产周期,难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因此,生产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投资意识、对市场需求变化预判的自信,以及投资的实力和发展空间,其结果只能是跟随式的发展,不可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快捷灵活的反应。特别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系统,包括大气、水资源、土壤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两年全省大力度开展大气、水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和新能源(清洁能源)运用,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要彻底修复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消除“存量”的同时,严防“增量”的产生,其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努力。

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探索需要付出艰辛努力。随着休闲业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都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并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但是,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需要合适的品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崭新的经营理念、合理的空间布局、配套的服务设施,这对要素配置特别是土地要素的配置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实践中,在规模化农业的指导思想下,农地大面积集中、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却也少了建设用地的预留,发展休闲农业的配套设施难以落地,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创新业态与农业传统功能的实现如何有机统一、互为促进,需要构建相应的产业服务体系、完善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这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熟人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和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调节,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依然对“合同”等法律约束力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屑和排斥。这种不屑与排斥,展现为不同的能量,一方面是道德自律的崇尚和自信,让人们看到了诚信和对诚信的坚守;另一方面则是对外在约束力的藐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 我行我素、趋利性凸现,订单农业推进过程中遭遇的一些尴尬正是这种负面能量的表现。这种缺乏约束力的合作,往往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难以确保统一意志的执行和落实。

作者单位:湖州市农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知行三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