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实施14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迎来首次调整,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再进一步。
当前,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三块地”改革及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头戏。随着十九大报告作出相关部署,以及法律进行修改,农村土地制度有望继续完善,释放出更高生产力。
中国财富网近期推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系列访谈,邀请专家解读宏观形势,释疑热点问题。本期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实践变化促使法律修改
中国财富网: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法拟做出修改,这是出台14年来首次调整。哪些原因促使这部法律做出变动?
党国英:农村土地承包法之所以需要作出调整,是因实践发生了变化。有这样几点:第一,按照现行行政性规定,农民进城之后承包地不应该被回收,但法律层面相对滞后,也即是从法理上讲,农民进城后承包地仍然要被回收。政策改了而法律还没改,这种不一致就影响了农民进城的进程。第二,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期限,按照法律规定,第一轮承包期限是十五年(1983年前后-1997年止),第二轮承包期限是三十年(1998年-2027年),但承包地期限究竟多长,法律并未明确说明。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那么土地承包法就要相应修改。到期后是简单地维持原状不变,还是会有其他情况,借这次修法可以明确一下,这是两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中国财富网:现在农村有一些耕地撂荒的情况,您认为应该怎样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
党国英:土地撂荒之后是否要收回去,这个问题这次修法也提到了。其实,土地流转中出现撂荒现象并不严重。据我们调查研究,发达地区土地撂荒的现象较少,因为土地产出比较高,没人舍得撂荒。耕地撂荒主要是在部分偏远山区,因为即便流转也少人问津。这些地区划出基本农田来,农民自己没时间种,流转给别人但也不种,所以出现撂荒。
我的看法是,由于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没有问题,这些地就可以改为森林用地,避免撂荒。我国现有基本农田约17亿亩,按照规定这些地不能改为林地,但有些地方基本农田是划在山沟里,不让种树,农民肯定会撂荒。虽然这种现象全国范围内不太突出,但具体执行中也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权分置”改革强调保护经营权
中国财富网: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制度。目前这一改革进展如何,有哪些难点?
党国英:“三权分置”已经实践很多年了,现在是要在政策层面加以总结确认。现在特别强调要保护经营权,是因为实践中产生的纠葛比较多,表现在承包户和租地的农户之间,经营者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此次报告提出完善“三权分置”,相当于对既有实践加以总结,即“坚持集体所有权,落实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这里面有一点,起初土地承包法中用的表述是“土地承包经营权”,2014年提出“三权分置”时,承包权和经营权被分开,现在立法又主张合在一起表述。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当土地没有流转给第三方的时候,农户既有承包权也有经营权,所以合在一起说;流转之后,这两者就区分开了。其实在实践中,三权分置不一定是非分不可,两权分置也可以。
中国财富网:2015年实行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这“三块地”改革要延期一年。国土部解释原因时提到,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民存在顾虑,所以需要进一步稳定改革预期。您认为他们在顾虑什么?
党国英:这项改革确实有必要延期。各地试点做法不尽相同,之所以会有顾虑,还是有一些东西不够明确。
例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有的地方政府按40%分成,有的按10%分成,差别比较大,不利于将来总结经验。另外按照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用作民宅,但出租的民宅可以,那么将来是否也可以建设商品房,这些还不确定。再者,如果全国推广这项改革,发达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较多,那么每个村庄的这块地都不能盖民宅吗?这些都是集体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重大问题。
此外,宅基地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一个关键问题是,当农民户口迁移之后,宅基地是否要回收。如果不回收,那就是没有户口的也可以有宅基地。有的地方政府就同意,例如老家在这个地方,但没有老宅,就可以再盖个宅子。目前各地做法不一样,还需要再观察。总的来看,“三块地”改革明年到期后仍然可能继续延长,经验需要继续总结。
中国财富网:如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规模入市,可能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那么他们会有动力去推动这项改革吗?
党国英:这个其实影响不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是乡镇企业占地,全国范围内这种地不太多,发达地区有一些,别的地区很少。数量相对大的是村庄建设用地,由于它们价值不高,所以入市就有难度。其实,影响最大的是宅基地,如果农民宅基地房子可以放开交易,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地价下降。不过,现在探索的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而宅基地入市试点没有放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财富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