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朱启臻:将宅基地定义为建设用地,是对乡村振兴的极大破坏

[ 作者:朱启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13 录入:王惠敏 ]

  朱启臻认为,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乡村价值体现为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教化价值,

  “宅基地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结构要素,是农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朱启臻说,“在宅基地基础上形成的农家院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农户经营,这是由农业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朱启臻认为,庭院经济对乡村振兴非常重要,他强调农家院落价值,并要求深化乡村宅基地改革。他态度鲜明地反对盲目性集中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

  “实施乡村振兴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2019年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但通过调研我们还是发现一些问题和错误思路亟待纠正。”朱启臻对记者说。

  朱启臻指出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基层政府对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理解不是很清楚,存在片面理解。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想当然的错误做法,结果产业振兴变得更加困难。比如很流行的口号“把农民变成股东”让农民把土地交出来,交给大户后收取地租,然后或外出打工,或无所事事,加速了乡村的衰败,不断提高的地租也使得农业“大户”经营苦不堪言。这种排斥农民的做法,其实是伤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人才下乡还有重重阻力,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没有得到落实。乡村的振兴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没有人才首先就不能发展生产。比如市民下乡下不去,农村集体土地建房不能卖给市民,宅基地建房同样禁止向市民转让。不能解决居住问题,如何能吸引市民中的人才下乡?

  第三,将宅基地定义为建设用地,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对乡村振兴的极大破坏。规模农业是必然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人把趋势与理想混为一谈,于是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土地,搞形式上的规模化。

  朱启臻还指出,城乡关系的另一极端倾向是单向促进城镇化,导致了乡村人才、资金、资源与信息向城市的单向度集中,像一个无形的“抽水机”,把乡村的各类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抽送到城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法人》2019年04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