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易丙洪:农产品品牌化需要数据支撑

[ 作者:易丙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1 录入:王惠敏 ]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2017中央一号文件里的一句话,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一手数据收集和分析,而在广大农村,诸如土壤、气象等基础数据却仍然相对缺乏。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旧存在于很多偏远地区,当地农民依赖传统农业生产积累的经验指导农作,农业“增产提效”还遥不可及。

大气候农业CEO易丙洪在2017IEBE上表示,国内农业生产结构相对落后,整体信息化程度也不高,从小农经济过渡到规模化种植,需要重新调整生产结构。政府一直在倡导用“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专业分工协作。但现实情况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与农民种什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端与供给端出现偏差,土地增值和农产品溢价的空间巨大。同时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农产品很多都是无品牌、无质量、无标准的三无产品。而农业的信息化则有助于解决农产品信息透明、质量安全等问题。

区域性农业数据的应用场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的区域特性明显,易丙洪举例称,华南地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郁南无核黄皮”如果把它移种到其他地方,两年以后就会变成有核的,珍稀农产品与地域是有关系的。但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某种农产品畅销、利润高有可能引发本地区盲目大规模推广,或者其它地区仿效引种,最终会因为种植经验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产能过剩。

易丙洪认为,区域农业不仅要因地制宜,也需要准确的区域性气候、土壤数据做支撑,实现精准种植。大气候农业的“农眼”智能监测管理系统主要监测区域性的农业种植数据,同时将种植过程记录下来,通过数据积累与专家指导,形成一套有效、精准的种植解决方案。预防农户在“怎么种“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数据的跟踪记录还将全部共享给消费者,让农产品品质有更强的可信度。

用产品解决从业者技能问题

大气候农业的客户主要是由区域性综合规模化种植企业、农村合作社、政府以及由特色(垂直)规模化种植企业等构成。主要通过智能化设备产品+服务的模式进行推广,并实现商业化盈利:硬件设备采集数据、软件存储和进行数据计算,再整合专家信息形成解决方案和服务。

然而,智慧农业或者数据农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从业者技能问题。“真正种地的人与要对产量负责的人可能是分离的“,易丙洪分析说,随着土地的流转承包,农业分工更加细化,将出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两个崭新的角色,从事实际农事活动的工人可能文化水平不太高,不太容易理解信息化操作。因此, 产品要做到足够的智能才能够适应目前市场的生产需求。而大气候农业的产品“农眼“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在安装之后就会自动收集传输一些环境的数据,充分考虑智能化和简易性。

农产品一定是先品质后品牌

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农产品都在讲故事、求包装、建渠道,这其实是在解决“怎么卖“的问题。但是,易丙洪介绍,短期内大气候农业的产品更多是指导种植和生产,只有把产品种好,才能卖好。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空有品牌或包装将无法持续下去。

同时,大气候农业也提供一个连接农产品与市场的通道,让好的产品可以更容易地被衡量并产生更高的溢价,品质和口碑助力农产品提高复购率。“消费者不可能都是农产品专家,要有相关机构帮助消费者认知。“

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易丙洪认为,“中国的农业还没有形成高度的商品化和集约化,从生产主体上分析,农户个体力量弱小,需要紧密的农业协作组织的支持”。在未来,生产规模化会倒逼农业组织关系变革,众多小农户将被纳入集体组织,统一解决“怎么种和怎么卖“的问题。此外,产业链也会逐渐向两端延伸,比如酒厂会自己种植符合要求的农作物当做原材料。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亿邦动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