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廉毅锐:美国非著名小镇的死与生

[ 作者:廉毅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4 录入:吴玲香 ]

建成一个特色小镇的美好想象总是伴随着大量的宣传文章中,或者北美或者北欧或者南法的,几个耳熟能详的国际化成功小镇的名字:达沃斯,格林威治,普罗旺斯……

似乎,特色小镇就是这样几个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模型模板,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只要照抄就能满分的金刚葫芦娃。其实,过去在欧洲和美国的小镇历程是一条并不一帆风顺的道路。我们总是趋利避害地回避掉了那些非著名的、似乎从来不曾存在过的可怜小镇们。

我们可以绕开那些镁光灯下上帝的宠儿的主角,去看看更大量的小镇圈子里的平凡龙套们。在美国的二三十年前,他们是怎么怀着美好挣扎在衰败和重生边缘。

这些特别不让人激动的例子,也许会让我们重新看看自己手中的策划案例。

我们不用穿越很久,而且先跨掉东西部沿海发达城市省份,首选去看看一直不受我们待见的、不聊的美国中部那些州里的故事。

托马斯顿的依赖—灵活的土地划分

首先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埃芬汉镇,这个一直以来发展的还不错的产业小镇在1988年前后突然就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原来满好的制造业随着上游企业的技术换代熬不过市场迅速萎缩的威胁。镇里面三个最大的制造业企业要么选择倒闭要么就得迁出城镇去寻找更便宜的土地去缓口气。而留给小镇的是,原来快乐生活在本土的4000名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中将有3000人失业。我们先不用去关心究竟是什么制造业这么不经冲击,只要知道过去的接近30年中,这三个大厂提供了本镇非常良好的税收就业就行。当时,能够进入这个工厂可是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个现象让一心想顺着美国小镇道路走一走的中国小镇产业规划描绘者不得不面对一个提醒。总有一天,我们现在热衷谈论的产业和今天背负众望的小镇,又会面临下一次产业更迭的考验,今天引入的接受英雄般欢呼的新产业并不能支撑一个新百年。

也是中部省份,是我们自己的国家,2015年,在做一个小镇的研究时候,面对过一位忧心忡忡的主官。他问了我一个直白的问题:住宅卖不掉了,别墅不让盖,物流没那么容易升级起来,旅游缺少山水,电子没有历史,你给我个答案,什么产业能赚钱我们搞什么。

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没有一个单一的产业是常胜将军,能出场就解决问题。

每一个产业和其相关的产业联合配比,形成系统,就能发挥互补效能,生存发展。每一个产业离开产业生态的土壤都可能无法追随技术进步,之后衰败。

我们所能抗衡的衰落,不是选择一个永不落幕的技术。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样的技术。我们所能提供的更多的是一个载体和文化生活组织方式。土地载体是能够随着技术进步而弹性变化的地块,一个能够协同土地变化的人口居住模式,一个让各种规模企业能够相安无事甚至互相交流的土地细分方式。

文化和生活方式当然是无形的,但是同样重要。简雅克布斯在她的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讨论的与其说是城市规划的出路问题,不如说是讨论空间规划与人们生活文化的互动问题。小镇文化的形成就是要让小镇居民能够一起好好玩耍,互相提供可支配空间感、和需要的时候互相支撑的熟人或者半熟人社会安全感。这种镇内文化在发生危机的时候让他们没那么容易就想要抛弃小镇离开。

危机,是早晚要到来考验今天这些特色小镇的。。

埃芬汉的居民在工作岗位锐减的时候,展开了如何更换产业的策划,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埃芬汉的抗衰老会议达成了一些共识。

这些共识多少给出了我们一点点启发。

那就是“我们不能再依靠几个公司了,不管这些公司多么好;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就业渠道多样化。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一般来讲是一些比较小的工厂。即使这样的几个工厂倒闭了,也不会使城镇的经济陷入瘫痪。[1]

埃芬汉面临过的危机可不是孤例,俄克拉荷马的巴特尔斯维尔是曾经烜赫一时的菲利普斯石油钟爱的小镇。但在2001年的一次商业并购事件中莫名失误,损失惨重,它的公司总部不得不逐渐离开外迁,于是他带来的就业从一万人减到了2千人。

不同的是,我们想要快速新建一个小镇。恐怕容不得我们慢慢发展出来一个逐渐互相选择而生的产业生态圈。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产业的构想中确立出自己特别想或者特别有可能引入留下的某个主导产业。但是,同时必须配合其他若干个能够在危机出现时提供出多样性抗打击的辅助产业。可以是现在很热门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是商业、零售、教育、医疗。至于旅游曾经提出作为没一个特色小镇的底色,看来只好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吧。

所以一个高度依靠所谓某一项产业或者高纯产业链的小体量经济体,容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其的空间规划设计的弹性兼容性考验不容忽视,甚至是除了定制型产业园区规划之外,最重要的规划品质特点。就算是为目前的某一项产业定制的园区,也不得不有所防范留下其他的可持续类型可能。值得关心的是,目前我们的特色小镇可是产业导向纯度很高,至少是特别想做到高纯度,一把引入一个中字头大企业,清字头高新牛企业,一年立项,一年建设,再一年见效。

在佐治亚的托马斯顿,长期依赖于一个纺织工业园,天知道招来他的时候,政府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2001年,250公顷的园区说倒就倒了。1400人失业。一年之后,小镇建起了8万平米的投资大楼,招来了印刷公司,雅马哈音乐公司,塑料制品公司等,挽救了1050人就业。

产业的多样性,可变性结构,产业生态的稳定性,长期来看都优于一个独大的单一产业链尤其是产业链上的“膨大环节”。在建筑设计领域以前有一个词特别时髦叫做:可持续。我们在小镇规划中也应该有一些可持续的思考,倒不是指向绿色和生态领域。而是在土地划分中保留弹性使用可能。一个地块内的建筑可以组合或者分开使用而不失去良好功能。相邻几个地块可以比较容易地一起组合成一个大型企业的园区或者能够各自按照街道边界回到各自服务中小型企业的形式。这在小镇设计上是规划和城市设计一起协作对开放空间和街道界面的努力需求。

哈屯的自我救赎---知识街道

还是中部的州吧,但是这次牵涉到的可是高新技术产业,二十年前的高新技术产业。艾奥瓦的哈瓦屯。1994年,哈屯和它的重要科技产业电报运营商有了重大分歧。哈屯确认电信是大众信息交流发展方向。但是这需要前来建设和提升啊。落地的企业作为商人要么没这个眼光要么没这个决心要么没这个能力。而这个过去的技术企业在马上就越来越快出现的迭代中落败迹象已经显露。

哈屯得不到引入企业的投入,于是开始自己出手提升产业升级。一部分资料介绍说他们发行了一个地方公债,来建立混合光纤同轴网络,这个技术展开了手机零件制造业的新进程。看起来,至少,掀开了新技术产业的又一个十年或者二十年。

自我的产业升级是在面临危机之前具备前瞻能力,这一点在有良好大学科研教育能力的帮助下更容易获得帮助。

所以,在产业小镇的建设中,研究机构或者技术能力的培育合作机构应该是伴随科技产业落户时刻就需要埋下的空间规划伏笔。不是每一个大学都愿意落户小镇,至少保有一个虚拟实验室或者较为正式的网络远程常设交流空间会有益处。这一点上,硅谷的几次变身都灵活快捷地领先于128公路的庞然大物企业的历史现象,让我们意识到,也许一个更开放兼容容易刺激技术企业研究者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街道交流空间,在大学不能时时刻刻伴随我们的时候成为良好的补充。这样的街道式,咖啡式空间规划,如果能结合愉快的生活需求,就更加一举两得了。

哈屯也不是孤例。

北卡的莫斯维尔,在上世纪末也是源于旧有的纺织业逐渐转移而面临衰败。通过大量堆技术员工的培训,加上2000年建立了汽车研究中心,逐渐呈现出了最好的汽车赛车服务产业聚集趋势。这个研究中心继续发展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平台用来模拟和检测赛车的风洞。并引来了美国汽车比赛协会在镇上成立了国家级的技术研究所。现在,小镇很多居民都从事服务赛车的工作,街面上衍生出了几十家赛车用品商店。如今的小镇上看不到纺织工厂了,然而新的机械操作者们一点没减少。

在纽约的科宁长久以来是玻璃的制造大镇,虽然它的规模实在是个小镇。在他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于玻璃主题的不断升级。从普通的窗用一直到玻璃光导纤维。不断地淘汰落后产能革新提升成玻璃行业相关的新兴产业。不远处的康奈尔大学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科宁小镇的街道活力都同样重要。

莱文沃思的浅薄胜利---有趣的立面

这个案例很有意思,虽然从作为一个接受了不少建筑设计教育背景的人对于这样布景化的设计形式路径难以完全赞同。

华盛顿州莱文沃思镇原来也不太大,也就5000人。不过,对于美国这种国家来说,这个人口聚集地可不算小了。从前的产业传统的不能再传统,资源的不能再资源,衰竭的不能再衰竭。这是一个靠砍树存活的地方。结果不用多说了,砍树不再是光辉的行业了,连货运站也不待着了。于是收入锐减,人气惨淡。后来,市民自主动脑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开农家乐,弄点民宿,改造旧厂房号称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不是面熟的很,还有更面熟的。小镇居民曾经求医问道到大学,学院没有给出任何答案。不是学院笨,是学院太高洁了。后来小镇无奈地自己出门考察,不知怎么撞到了一个词“巴伐利亚风格”。于是决意人造一个虚假的文化氛围,弄一个巴伐利亚小镇。

所有的建筑改造,室内装修,都按照实际也并不怎么巴伐利亚的巴伐利亚式(甚至都不能算是风格)来进行。学院对这类行为的回应一般都是轻蔑地四个字“似是而非”。可是,在莱文沃思,这个似是而非成功了。

进入了21世纪,这个旅游小镇不满足于继续靠啤酒节(又是那么面熟)和各种生造出来的文化节挣点活钱。开始重新进入第一产业,帮助农场主提高种植效率。还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产品价值,红酒酿造。进入第二产业。配上旅游,简直是前些时候比特色小镇还热的“六号产业”的典范,还要加上“资源转型”。

还有更完美的模型吗?

密苏里州的凯普吉拉多是一个大城,以前是个小镇。曾经以他的特别多特别大的玫瑰花园著称,而且还使用了一个看起来特别俗气的玫瑰象征:一半区红玫瑰一半区白玫瑰,代表内战的南北两方。这个念头在一个旅游规划中出现的话简直是直接跌入及格分以下。红玫瑰白玫瑰要么应该指向多铎王朝时的家族血战,要么还不如指向陈冲和叶玉卿。但是,凯普吉拉多的玫瑰之城名声大噪。后来,本地的艺术家在玫瑰园被公路拆迁之后(拆迁,也很耳熟)开始描绘城里和沿河大坝的墙面,不是涂鸦,而是很认真地壁画。在他们眼里,描述这个城镇发展历程的讲故事的壁画是特别吸引游客来访和停留的特点,甚至他们的网站首页都是一副壁画。

种花和画画,甚至都算不上立面(勉强算景观设计吧)。在一个小镇的设计中更容易被当作外道。一开始我就说过,只从建筑学角度来说的话,我很难主动地去选择一个和当地并无瓜葛的无厘头风格来赋予。这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体验式补缺的魅力造成的成功。是一个舞美背景般的场景再现。是一个完全彻底处于消费文化、消费时代、消费天下武功第一的产物。消费文化下的符号和快速差异体验挑战着我们整个审美和相关的价值判断。过高或者过低的判断都不能引来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赞美。但是,差异化并不是建成当地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就好了,那往往是设计师眼中的审美。

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他们心仪的小镇风貌也许不是粉墙黛瓦,也许恰恰是三里屯的商业街区或者是五道口。而一个完美的乡土民宿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乏味到了极点。建筑的形式首要满足的是并列的两点:听说的人想看和居住在此点的人不讨厌。这两点的实现有的时候需要克服设计师对出资人言听计从的无奈和训练出来的自恋。

沃森的坚决拯救----谁是真的主体

继续来看二三十年前的中部欠发达地区,印第安纳州。接下来的小镇可是威名赫赫,去那里的话要花不少时间,路远,还没什么特别好的资源,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它叫做威廉泰尔,没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威廉泰尔。而小镇的发展和泰尔本人一样历经磨难并不轻松。

2000年前,镇上的两个大公司越来越差,裁员越来越多。一个是家具制造一个是电子产品,本来都应该是风光一时的厂子啊。

你看,我们说了这么多小镇 ,都在上个世纪末之前遇到了换代的技术商业挑战,衰落很快。这,倒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就好好总结。

继续泰尔的历程,泰尔离不开G先生。G在艰难时刻,站出来拯救小镇。他推动着小镇政府买下了准备放弃此地的铁路物流线,建立了物流产业区(好耳熟是不是),并且努力经营着这个物流产业。确实从这里赚到了不少美金。同时为了发展商业,G诚力邀请了一些企业来考察地形地貌,给出招商政策,亲自陪着飞来飞去。直到终于打动了几个企业,不顾山高水远,地理环境高差施工不便,决定落户一个中型产业园区。一个几十万平米的园区对于一个小镇,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算是很大很大甚至不应该更大了。

在这个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就已经提供了人均年收入4万美金的岗位900个。在十年前的美国,这是很值得夸耀的战绩了。

这个过程有时候还得在一部分程序授权并没有完全具备中,G就开始行动。

这个起到了最重要的中流砥柱的推动力的人是------这个镇所在的“县发改委主任”。当然,在他们县没有这个职位,是我等价换过来的。这个人很耳熟吧。

我们曾经很醉心于强调美国的小镇是长时间自组织发展的论调。但是很容易忽略掉在每一个重要关头,它的转型都离不开我们以为不存在的美国基层政府组织。其实是把镇的生存发展长期(注意是长期,尤其是长期到经历危机考验的长期)当成自己土地田园的一个有决策力由支配力的人。我们的特色小镇既然从概念上来讲既不是行政镇也不是某个园区,那么谁是他长期的经营G先生。G先生在小镇的立项招商建设开发融资时期,不论是县长还是开发商,或者是打扮成不是开发商的开发商,都把小镇视同己出。而在之后漫长的经营过程中,既不是行政概念也不是园区概念的地域,谁会是面临危机有决心和能力射落头顶的苹果的人或者部门?

如果我们不在每个案例的具体细节中寻找各自的理由的话,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到一些他们共同的因素。

寻找旧有制造业能相联系的产业进入,如果不能就地提升的话。那么一开始的空间规划最好就具备能够适应变化的土地划分弹性可能,而不要对目前的产业规划假想过度依赖。

一旦出现了新的制造业,就决心不在重走高度依赖的道路。积极寻找相关产业生态圈。所以,大型地块和小型地块,工业用地和能与其配合的服务业、零售,商业能够形成较强的联系。合理的人流物流交流渠道距离和位置关系便捷。

然后努力发展教育,争取提升本地留居人口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并且通过教育和文化的资源吸引人口流入或者叫流回,至少要留住。科研和技术能在技术迭代之前找到预案,并且实施提升。

小镇的建筑设计面貌往往恰好不是决策者或者设计团队最喜欢的方式。对于色的研究和小镇想要吸引来的人流和小镇居住的人口喜好有直接关系。至少做到不招人讨厌吧。

不论小镇建的有多快,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G先生。

[1] 杰克.舒尔茨 谢永琴《美国的兴旺之城》提供了文中大量案例。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9f8f8301014wpt.html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