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陆邵明:活化小城镇的记忆场所路径

[ 作者:陆邵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8 录入:王惠敏 ]

小城镇记忆不同于大都市的记忆。小城镇镇区空间尺度相对较小,通常在300公顷以内,学校、码头、工厂、街道、店铺、医院、小桥、河道、田野、种植地等设施场所容易可达。个体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容易构建关于整个镇区的心理地图。从人与物、场之间的关系来看,大家活动路径、地点等偶遇、结交发生的机会较多。小城镇镇区常住人口也相对较少,通常在1万人以下,社会圈子相对较小,大多是熟人社会。信息传播以以人为中心、面对面的口语交往为主的方式,对于交往场所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小城镇的记忆在地性强,比较容易唤起相关群体的共鸣,作为情感纽带的地方认同性也较强。

小城镇的记忆遗产具有大众性、日常性,往往无法列入文保单位,不能进入档案馆、博物馆名录,但是对于社区认同非常有价值。因此,小城镇的记忆场所不应随意铲除、拆掉重来,但也不可能完全被保护保留下来。于是,如何选择和设计小城镇的记忆场,结合记忆是关键。首先,保留好主要老街与具有风貌特色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回家的游子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其次,保留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的典型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最后,挖掘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积极和典型的行为习惯、传统仪式与技艺,并为这类活动技艺提供多样化的支撑场所。通过各种记忆主题的互动,可增进友谊、化解矛盾,同时陶冶下一代,并传承地方精神与文化。

活化小城镇的记忆场所还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要因人而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小城镇人员结构变化较大,原有居民以及工人搬迁较多,农村居民进镇以及外来移民逐渐增多,而老镇区往往定居的老年人较多,百姓利益诉求多样。小城镇记忆场的保护、活化与更新一定要有机结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关注场地中每一个个体、企业在生活习惯、居住方式、求学就业、生产方式、社会情感、心理需求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尊重其在历史街区的“去与留”的意见,积极对接地方的发展计划与资源项目,寻找适宜的解决途径。其次,要因地制宜。小城镇的记忆场活化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条件、自然禀赋与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镇总体风貌、街道肌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与其记忆基因,将地方的唯一性特色凸显出来,而不是简单复制其他地方的特色。最后,要量力而行。小城镇常住人口少、市场有限、融资难度大,记忆场所活化需要渐进式演变,而不是大规模突变,不能盲目求大,要充分发挥利用既有的乡镇企业、地区市场的力量,激发地方力量来协作推进。

只有在尊重地方特色及其定居者行为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的资源、要素与基因符号,小城镇记忆场所的活化才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