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魏玉栋:乡贤论

[ 作者:魏玉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1 录入:吴玲香 ]

“乡贤”虽未得到高层的正式认可,但在乡建界的流行与时髦已是不争的事实。 乡贤者,何也?顾名思义:乡贤,乃乡里之贤达,“达”是物质的,是硬的,是太极中的阴;“贤”是精神的,是软的,是太极中的阳。因此,乡贤是懂阴阳、知乡里、善牵引之人。

窃以为,乡贤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至少有三个:

一是“引导”。在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乡土社会里,乡贤不但比别人更多更深地了解乡村的现在,更比其他人更早更真地看到乡村的未来。

二是“治理”。“万事胚胎,皆在州县”。 以前传统中国社会是“皇权止于县政”,现在实行的“村民自治”有其基因。

三是“对接”。时至今日,乡村依然相对封闭。源于经历、实力、地位与影响,乡贤或能成为一个村庄与外界接触、外界与村庄对接的重要媒介和通道。

乡贤不能凭空而生,而一定是有适宜的“土壤”。因此,要培育乡贤,应先培育这些“土壤”:

一是“政策土壤”。“政策”在中国、尤其是乡村治理中自古以来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是“家族土壤”。传统上,“乡贤”是依附着家族势力去发挥作用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独生子女”还是“二胎”政策,都将使中国乡村朝着家族弱化的方向发展。没有家族支撑下的乡贤如何成形与发展,显然是一个全新命题。

三是“群众土壤”。传统的乡村对“乡贤”的认可、接受与拥护,有着天然的社会心理。因此,他们对乡贤发挥前述的三点作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土壤”,对乡贤现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个人土壤”。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的阅历、受的教育、个人志向等等元素形成的“个人土壤”是“关键内因”。试想一下,在一个“人心思贤”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以“贤达”为人生目标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传统乡村为什么几乎村村有乡贤了。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育乡贤,大概有四个途经或说四个来源:

一是培育出来。这是根本的一条,也是最传统、最“正宗”的一条。

二是转化而来。很多已经“发迹”的乡人,具备了乡贤的“硬条件”,如在“软条件”上下些气力,这些人就有可能“转化”为乡贤。

三是返乡回来。当前,“返乡潮”已成气候,越来越多有地位、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带着自己的资源和梦想回到家乡,无疑,这是一股重要的新乡贤力量。

四是空降过来。随着乡村成为“热土”,近几年出现了以前没有的一股“热潮”,那就是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对乡村的追逐。这些人已不像十年前、二十年前那两次到村里的人,他们开始重视如何与农民融到一起共同致富。他们中的很多人,有成为当地“乡贤”的冲动。

(作者简介:魏玉栋,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美丽乡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