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第14份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自2004年起回归“三农”主题之后,连续14年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今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
那么,新动能究竟从何而来?
首先,新动能从新理念而来。
粮食安全红线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中之重,然而面对“增产粮食进国库、进口粮食进市场”的现实,更多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并非越多越好。
本次中央一号文件在开始即单刀直入,直面问题。“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均直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点和难点。
仔细梳理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针对性举措不难发现,尽管“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仍不动摇,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提质增效、优化结构的举措,无论从篇幅还是重要性上都更受关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明确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这些鲜明的转变说明了决策层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更注重底线思维和实际效应之间的平衡,不再为短期的数字和指标忽略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并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这意味着农业发展将更加重视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而这些“新重点”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挖掘农业潜力的最佳着力点。
其次,新动能从新组织形式和新金融支持而来。
现代农业要获取新动能,除了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转变发展思路,还必须依托于更高效、科学的生产、经营、推广乃至商业化模式。而现代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意味着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并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实际上,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带来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也伴随着对土地政策的探索。正如唐仁健所言,中央一号文件在土地改革方面“有一些推进”,集中表现为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等三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权的有偿依法自愿转让办法更加灵活和因地制宜。此举延续并进一步深化了此前的改革思路,不仅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也有利于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了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再次,新动能从新机遇而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人才的吸引力弱,而究其根本,在于人才的上升通道受阻。因此,要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必须为人才提供有吸引力、有上升空间的新机遇,真正吸引愿意扎根农村、挖掘农业农村潜力的有志之士。
为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一方面,这包括保护农业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决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求出台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工,甚至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同时,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诚然,农业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中央政策释放出“重质重效优化结构”的鲜明信号后,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走向成熟、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及人才上升通道日臻多元化,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力度将会加强,并踏上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多产结合的长效发展之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