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思铁:推广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宜审慎

[ 作者:王思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23 录入:王惠敏 ]

近段时间来,笔者在一些地方调研,基层干部对普遍推广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有不少微词,有的甚至认为大有形式主义之嫌,使得本就精准扶贫已成为精准“填表”的现象更是“雪上加霜”。

痕迹化管理是指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间隙或空白、死角的缜密的工作记录,包括交接班记录和留下证据。痕迹化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实行痕迹化管理就是让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都留下印迹,可供日后查证。

当然,除了企业,其他方面也有运用痕迹化管理的,譬如生产安全、党建工作等,但还不是很多。原因可能就在于:痕迹化管理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为管理者留下可供考察、评估、佐证管理的旁证材料,另方面,也有它的缺点,譬如事无巨细都要痕迹化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办事过度痕迹化、保存过多的纸质材料浪费纸张、按部就班做好分内工作扼杀创新等等。

农村与企业有根本的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对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笔者认为个别有条件的地方试点是可以的,譬如一个村或一个乡。但是,作为一种模式,整县、整市甚至大范围推行,则宜审慎。

一是可能加大基层工作量。一位乡干部给我微信说:“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体会最深,州检完了省检,省检完了国检,大多数基层干部的关注点都用在了一波一波的检查上,这个要看纸质材料,那个要看展板标语,现在工作好的单位不是政府部门,而是各大广告公司打印店。早就没有了所谓的节假日,基层干部的无奈只有自己最清楚。”基层干部工作的负荷本来已大,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的实施无疑对基层的工作量又是一次大的加码。

二是可能造成高昂的成本。如何检查精准扶贫痕迹材料?大多数人一般会选择纸质材料,从村到乡到县一堆一堆的,造成纸张和耗材的浪费,譬如贫困户档案,假如一个县建卡贫困户在2万户左右,贫困户档案如果县扶贫部门存一套、乡镇存一套、行政村存一套,贫困户存一套,县乡村相关领导部门又是各一套,所耗纸张等肯定吓人,不妨算一算如果这高昂的成本用于扶贫会有多少人脱贫?!还别说经常改数据就得经常重新打印。这是多么大的成本啊!并且,对痕迹定义不仅限于表表册册、文件资料等纸质材料,还有电子文档、基层走访、图片影像等多种痕迹形式,痕迹化带来高昂成本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可能造成扶贫“成效”博弈。学生要的是成绩,扶贫要的是成效,成效的实现除了基层自身的努力之外,上级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是县考、市考、省考、国考,基层为了自身取得好成效,会想方设法甚至可能不惜作假,制造“痕迹”,虽然工作成效不是很好,但是在痕迹检查上突击造“痕迹”粉饰成效,造成会做的不如会唱的局面,形成成效博弈,这样会打击实干者的积极性。

四是可能造成过程和结果的矛盾。检查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痕迹管理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监督,但是往往考核的成效是由结果来决定,好的过程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就造成了过程和结果的脱节,造成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的矛盾,上级检查往往会着重过程而忽视了结果的好坏,结果好的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效,造成基层为成效产生矛盾,受检查的地方又往往会产生按照检查方案造“过程”、造“痕迹”的现象。

五是可能造成干部各顾各的现象。基层单位于精准扶贫成效考核的痕迹化管理,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造成每个职工只管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任务通常不会关心,做的事越多,人也越忙,出错的几率就越大,担当的责任就越多,因此干部职工只关心自己的“门前雪”,而不愿管他人的“瓦上霜”,对于出现的新任务和上级交办下来的临时性任务谁也不愿意去管的现象。

更要看到,一些地方,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本来就很厉害了。如果再来一个“痕迹化”,又回头去补前两年的数据,照片什么的……真还令人忧虑。新年要有新气象,力戒形式主义,采取更有力、更扎实举措推进各项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把功夫用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这才是王道。

作者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中心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