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赵锐:农村没理由背负怀旧的乡愁

[ 作者:赵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5 录入:王惠敏 ]

客观看待农村问题:什么才是“乡愁”

春节前后,一些返乡报告在网络上盛传,集中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环境、经济、社会诸多现象,感叹故乡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浓浓的乡愁里充满了淡淡的哀伤。简单归纳起来,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恶化、村容脏乱、生活陋习、经济衰败、人心不古。先不说文章所反映的问题是否片面偏颇,令人失望的是,这些冠以“博士”“才子”前缀的返乡报告,除了罗列现象,并没有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途径。

当我们以乡愁情怀去观察农村的时候,很难保持客观。而要看到真实的农村,则需要更加立体的维度,跳出孤立看待农村的思维定式,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去审视农村,才会寻找到更有效的解决之道,也才不会给社会公众以认识上的误导。

一、农村问题并非农村独有

当前农村出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问题,不只是农村独有的现象,这些问题在城市中同样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从环境来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实更加严重,至少在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上,农村的情况要好得多。而从经济来看,城市和农村同样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困境,传统农业难以为继,传统工业一样步履维艰。从社会层面看,城市中的教育、养老问题同样复杂,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人心不古”的又岂止农村。

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的普遍问题,只是城乡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孤立地放在农村来讨论,难免有偏颇之嫌。

二、转型期正是问题集中显现期

农村与中国社会同步,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只是相对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城市,更多的农村还在向工业化初期努力,在这个重大转型期,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各种问题也会集中显现。

在经济结构上,农村正面临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三次产业并进的方向转型,过程肯定比城市更加复杂漫长,所以会出现人口流失、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等现象。在社会结构上,农村传统大家庭逐步瓦解,家庭规模更小、数量更多,势必出现社会管理、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等等问题。这些转型期的阵痛难以规避,但可以用发展实效来尽量缩短周期。

三、农村没理由背负怀旧的乡愁

将“乡愁”实物化是对乡愁概念理解的最大误区。在很多农村调查报告中都能看到,感慨白墙黑瓦消失、水井水渠不在、村庄风貌不存。如果乡愁就是这些实物化的童年记忆,那一个30年一成不变的农村,难道就是你希望看到的“乡愁”?一厢情愿地让农村背负上所谓怀旧的乡愁,就是先入为主地剥夺农村发展的权力。

老式民居、老旧设施早就不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当大多数村民拥有了改善能力的时候,自然要拆旧建新,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营造更便利的生产条件,向交通更便捷的区域集中居住。如果“故乡还是原来的模样”,那才真正让人发愁。

四、农村不是负能量的洼地

与这些“博士”不同,近几年我看到的农村却暗流涌动,正能量不断蓄积。

环境方面:老家的几位年轻叔伯务工返乡后,联络村民集资投劳,修建了村庄内部的水泥道路,与政府建设的村道连成一体,彻底解决了车辆通行问题。还在道路下预留了管线通道,充分考虑到未来建设的需求。村容村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经济方面:随着返乡青年逐年增加,创业愿望日趋强烈。很多人都在尝试发挥外出务工学习的技能,开展各种经营服务。

社会方面:一位堂兄个人出资组织了中断几十年的祭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传统的家族凝聚力。同时,平整修建了公共活动场地,村干部现场办公,村民全体投入,清除了堆放十几年的垃圾杂物,这种“老少齐上阵”的群众性建设场面,已多年未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利用这次活动,还自发设立了“好媳妇奖”,评选出几位孝敬老人的模范,出资奖励、授挂锦旗,并准备建立长效化制度。

五、农村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于陕西农村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在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已有通盘设计,未来五年也正是集中建设阶段。在此,只就几个重点问题提出建议。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核心是要增强公共投入,为农村提供与城镇“均质化“的公共设施。比如通村道路,4米宽的设计已经严重落后,必须提高到6米宽的水平,才能满足机动车双向通行需要。同时,应将农村的垃圾集中收集站、下水管网、排污化粪等设施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厨房和厕所的改善,才是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根本。

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在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同时,要尽快推进土地流转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奠定制度基础。把扶持农村青年创业作为重点,提供创业指导,建设创业平台,提供资金帮助,坚持“依靠农村青年发展农村经济”,激活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在普及建设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儿所、文化体育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同时,重点要推进管理制度、管理能力等“软件”建设,发挥传统农村家族的自组织能力,推进日常管理的制度化、乡约民规建设,增强农村社会的自我管控力,提高向心凝聚力。

在春节后各种返乡报告乡愁弥漫的时候,有人在为记忆而愁,有人在为现状而愁,而个人认为,为发展而谋,为未来而谋,才是真的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赵锐图文(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