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李克军:县委书记的担当与风险

[ 作者:李克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1 录入:12 ]

摘要:只有把县委书记因“担当”而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使这支队伍中涌现出更多的尽职有为、敢于担当的人民公仆。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县委书记座谈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各地县委书记纷纷表态,要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敢于担当。“敢于担当”的典型事迹也频繁见诸报端。

如,福建省南靖县县委书记张琳光,面对工作中的遗留“旧账”,他不做“甩手掌柜”;面对干部中的说情之风,他敢于铁面喝止;面对群众中的“蝇贪”“蚁贪”,他决不姑息迁就。河北省香河县县委书记王凯军,心系群众所想,对热点、难点坚持一天不拖;坚持以身作则,打造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

这两位书记的事迹确实感人,其勇于负责、恪尽职守的精神确实值得赞扬和学习。但笔者认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还有一种“担当”与“风险”紧密相连。你维护人民利益,却可能因此丢掉“乌纱”或因得罪上峰而影响升迁。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担当”更是难能可贵的。

1958年到1962年的我国农村,“左”祸横行,“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猖獗。在政治高压下,多数官员都随声附和,只有少数领导干部敢于为民请命,其中,也有一部分“县官”。

如:广西环江县原县委书记王定,敢于从实际出发,推行“大社划小”、“设立分社”、“三包一奖”,“包产到户”等办法,有效地解决了社员拉牛退社的问题,使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7.8%,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后来遭到严厉批判,并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

再如,黑龙江省明水县委书记宫瑞、德都县委书记于祥、汤原县委书记李景明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本县粮食产量不实、征购任务偏重、群众生活困难和生产积极性下降等问题,分别被打成右派分子或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兰考任职时,极左政策已经有所调整,但“两条道路斗争”仍在继续。在“狠刹单干风”的斗争中,他灵活地执行“收回‘借地’(将集体耕地‘借’给社员个人耕种)”政策,允许灾情严重地区“借”给社员的碱地暂不抽回来;在谈“包”色变的政治气候下,他为了多栽泡桐治风沙,接受林业护理员的建议,勇敢地提出了“六包”“六定”责任制。

这几位“芝麻官儿”的业绩和影响可能差别很大,但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情怀,都感人至深,理应名垂青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先行者,同样具有敢冒政治风险的担当精神。如: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在大跃进年代曾因公开说“卖粮不能卖过头,老百姓的口粮得保住”而被戴上一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但他为了让百姓不饿饭,仍大胆支持小岗村包干到户;山东省诸城市的市委书记陈光,顶着来自上下两方面的压力,将全市国有、集体企业的90%以上的净资产卖给了内部职工,实行了股份合作制,使诸城经济换发了新的生机。

今天,以往那种政治风险可能没有了。但是,改革不配套、法律政策不协调的问题远未根本解决,作为多项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县委书记,仍随时可能因处理棘手问题不当而被问责;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仍然拿在上级领导手中,如果冒犯上峰,可能影响自己的前程。

中部A县县委书记刘广军(化名)曾经历这样一件事:省里决定在高速公路两旁建立绿色通道,将本来已经存在的绿化带拓宽至50米。如完成这项任务,本县需毁掉良田近千亩,除了挪用山区退耕还林资金以外,政府还要拿出几千万元补偿给农民。很明显,这是得不偿失的形象工程。刘广军在听取大家意见后明确表示: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但第一,政府不拿补贴款;第二,不能强迫农民毁田植树。事后,在向上沟通过程中,他极力陈述资金筹措和群众工作的难处。后来,省里大幅度增加了资金投入,县里在坚持“两不”的前提下勉强完成了任务。事后,刘广军说,我没有彻底做到实事求是,只是做好了被通报批评或影响提职的最坏打算,用“柔软的肩膀”有限地“抗上”了一把。

实际上,这种有限的“抗上”有时也很难做到。中部某省为提高粮食产能,连续多年采用高压紧逼的办法抓秋翻地。为了应付检查,很多地方的基层组织花钱雇机械替农民翻公路两旁的耕地。F市是粮食主产区,所辖10个县区的县委书记背地里都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持有异议,但无一人公开说出来,而且还违心地向下“督战”。直到2013年,省、市改变了这种抓法,县、乡、村干部才缓了一口气。

大量事实表明,县委书记们是否敢于担当,固然与他们本身的思想境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只有把他们因“担当”而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使这支队伍中涌现出更多的尽职有为、敢于担当的人民公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法治周末》2016年2月4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