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董峻:柑橘保卫战

[ 作者:董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29 录入:王惠敏 ]

每年冬季,北方鲜果中的一种当家水果——柑橘,就会遍布大小农产品市场。

没错,柑橘这几年真真成了北方的当家水果,甚至在许多地方卖得比北方产的苹果、梨子之类的水果还便宜。

橘生淮北为枳,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水果,柑橘怎么能如此亲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当年热情讴歌的柑橘,如今这东西已经几乎一年四季都能供应市场。早熟、中熟、晚熟、挂树保鲜、冷库贮存……各种品种、各种招术,现在的人们,早就视柑橘为最普通的水果了吧?

吃货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的柑橘产业在美国的“新奇士”橙大举进攻下危机重重。不过现在市场上,新奇士这个洋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小了。这场反击战是怎么打赢的呢?原因是多重的,不过,我们不在这里写论文和新闻综述,只跟大家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时间回到1999年,中国为争取加入WTO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让步:取消了美国柑橘、肉类和小麦的进口限制。

第二年6月,来自美国的新奇士脐橙首次“登陆”中国,超市里贴着Sunkist标签、喷了油光锃亮的食用蜡的洋果子卖相极好,即使售价远远高过国内柑橘,也经常是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国内水果业者和研究者惊呼:中国柑橘产业即将亡矣!

新奇士的商标来源于美国新奇士果农公司。有意思的是,这家全球最大的柑橘供应商,自己却没有一棵柑橘树。年收入高达10亿美元,却买不到他们的股票,因为根本就没有发行股票。

新奇士果农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柑橘营销机构,是一家农业合作社,或者叫协会。1893年由一些柑橘果农共同创建,原名是“南加州水果与农产品合作社”(The SouthCalifornia Fruits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当时,美国柑橘业非常分散,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分销无组织、代理无信誉、价格“残不忍睹”,严重威胁果农生计。因为新奇士果农公司其实它本身是非营利的机构。加入这家协会后的果农,可以团结起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协会做了很多单个果农难以做到的事情,如开拓全球市场、树立品牌、利用全球运输系统、进行综合性研发、通过官方渠道进入海外市场等。

经过上百年发展,这家协会已经成为美国10个最大的农业合作社之一,拥有6500多个成员,涵盖了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约95%)果农。Sunkist这一品牌具有上百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中国柑橘产量占全国水果总产的20%有余,这个产业和800万人的生计相连。新奇士这样的柑橘“巨鳄”要是给放进中国,不搅得国内市场天翻地覆才怪!面对有组织的“正规军”,国内的“散兵游勇”们靠什么跟人家打拼?不仅鲜果的果型差、保鲜期短、品质不稳定,因此卖不起好价钱,就连橙汁也主要靠进口。

2001年冬,我曾开车自重庆经三峡至武汉。沿路的万州、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兴山,虽因三峡工程之故,移民搬迁热火朝天,许多地方已经人去房空,但山坡上一树树红灯笼似的柑橘仍挂在枝头,甚至公路边上也有被倒掉的果子。

问当地人,说是品种不好,卖不起价钱,果汁加工厂也收不了那么多,只有倒掉,或者干脆就不摘了。感叹了一路:橘贱伤农,农民挣点钱可真不易!

但我当时不知道,这里的柑橘“保卫战”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大规模打响了。

挂在树上的,有些的确是品质较差没有市场的老品种,但也有不少是采用了一种叫“留树保鲜”的新技术,果子就挂在树上迟些时间再摘,即延长了上市时间又节省了贮藏成本。而倒在路边的果子,也有不少是刚刚进行过品种改良、老品种“退场”的残局。

指挥这场“保卫战”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的邓秀新教授。

邓秀新1961年生于湖南省宜章县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湖南农学院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的老一代柑橘专家章文才教授。章文才是我国柑橘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柑橘之父”。邓秀新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果树学博士。

两年后的2003年,仍然是在这片山水间,我初次见到邓秀新教授,他正带着世界柑橘协会的主席阿布里哥(一个美国老头),在山坡上和农民聊天。

一双黑雨鞋,裤脚上全是泥巴,怎么看也不像知识分子。直到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GPS测海拔高度——当时GPS还是一种非常新鲜的玩意儿——才相信他真是搞科学研究的。

随后我发现,邓秀新在秭归、巴东等三峡库区一带,和橘农们混得比当地的乡干部跟群众都熟,似乎每个橘农都认识他。无论在县城街上,还是在乡下果园,甚至在一条偶然经过的小路边,经常有人跟他打招呼:“邓老师,又来啦?”

那一次,秭归县郭家坝村村支书郭启喜告诉我,种了邓老师带来的新品种,全村橘农的收入提高了七八成。这个村是柑橘专业村,家家户户都有几百棵柑子树,四分之三的收入来自柑橘。

“我国柑橘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败,最基础的是要尽快把品质搞上去。”邓秀新当时这么对我说,“国内的柑橘品种结构不合理,老劣品种多,成熟期过于集中,产后处理落后。”

如今,邓秀新已经搞了30多年柑橘研究,成就非凡:他主持开展的柑橘对称及非对称融合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一批新的柑橘种质,获得宜昌橙与甜橙种间,脐橙与橘种间等多个组合的柑橘体细胞杂种植株;他主持完成的“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还有一连串的职务和头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世界柑橘学会执行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劳模、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本应在实验室搞细胞工程这样前沿技术的他,像技术员一样常年奔波于湖北、河南、四川、重庆、江西、浙江等柑橘主产区,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乡下。时间长了,许多橘农对他都很熟悉。有意思的是,章文才先生在年近90的时候,还到山区果园搞研究。邓秀新显然秉承了老师的做学问态度。

 “新奇士”刚开始进入中国时的那些年,邓秀新也在柑橘主产区大力推进建设基地。同时,在选种、育苗、规划等一系列关键环节,邓秀新以及同事们给当地提供了大量指导意见,还把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农户。

上个世纪末,赣南柑橘曾因产量不高、价钱不好、病虫害多,尤其是发了生罕见的霜冻,面临是砍是留的问题。邓秀新带领科研人员走访橘园,取土、收集果实样品,以及病虫害和橘树,带回实验室研究,摸清了情况。

他们向当地领导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留橘园,更新品种,配方施肥,有针对性地防治病虫害。从那时起,他们每年三五次来到赣南,走进农户橘园,手把手的教农民防寒、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

赣南脐橙的产量,也从1999年的4.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85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脐橙基地,主要供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中国出口柑橘类水果的主要类型。当地农民因为种橘子成百万富翁的不在少数,过去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返乡种脐橙了。

1998年,以邓秀新为首席专家组成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专项”(简称“948”计划)柑橘良种及配套技术引进与推广的工作,目的是用几年时间尽快通过品种和技术的引进为国内柑橘产业打实发展基础。这个项目的实施,使中国柑橘从整体上更新换代了一次。

“农业科技的推广,不仅要带给农民一个新品种、传授一套新技术,还要向农民宣传一种新观念。”邓秀新说,“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好,这反映了他们对市场的茫然,而能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技术,我们不仅传授给农民栽培技术,还要告诉他们怎样才能使产品卖得更好一点。我们过去几年的工作就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过去的农业科研人员不注重研究市场,也很少考虑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推广的农业技术有些过于高新,这是造成新技术推广难的重要因素。邓秀新在开展“948”项目时,强调培训农民的市场观念,告诉他们国内、国外的市场情况,还编制了一整套“傻瓜化”的技术规范,这样农民就很容易接受。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拉长了柑橘的产果时间,也缩短了从栽种到结果的时间。农民过去栽一棵橘苗,要等到5至8年后才能进入结果期,而现在通过大苗定植的方式,第二年就可以开花结果。这两项新技术给橘农带来了非常大的实惠,也极大地推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柑橘生产结构方面的多样化也大大增加了,特别是脐橙、柚子的比例越来越高。

出口脐橙分选流水线

如果你到产区看的话,会发现现在的种植已经不是那种简单的这一块、那一块了,而是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特别是你要到赣南、湖北、重庆等地看,都是在山谷山腰都是一望无际,连片种植的果园。

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是产后加工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现在的柑橘产品看上去不再土里巴叽的,包装很漂亮。有了好产品、好包装,最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柑橘的出口量大幅度上升。2008年,中国出口新鲜柑橘50多万吨,橘子罐头30余万吨。

就在这一时期,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脐橙从2001年近8万吨的高峰逐步下滑,而国内柑橘的出口量从2000年的18万吨达到2006的46万吨,并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111万吨。

2004年中国的柑橘产量增至1500万吨,在全世界仅次于巴西。

2008年产量又增至2331.3万吨,超过巴西成为世界柑橘第一生产大国。

加入WTO前,国家最担心两个农产品,一个是大豆,另一个是柑橘,这是美国人最紧盯着的两个。结果几年后呢,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柑橘量不仅没有增长还减少了。

邓秀新得意地说:“他有的东西没我的好,他没有的东西我有。我们的橙子比他们的甜、颜色又好,成熟期也拉得很开,所以美国橙子现在中国没有什么市场了。现在倒是韩国担心中国柑橘出口过去后,他们的产业要跨掉。他们的柑橘贵啊,所以老说我们的柑橘有这问题有那问题——韩国才30万亩柑橘,比一个宜昌市的种植面积还小呢,一过去肯定挤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知农知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