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17日,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会议主题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北京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等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报告,共议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
“乡村振兴,从农业的角度看,要聚焦强势农业的方向。优化农业结构非常重要,要‘加减乘除’一起做。”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在发言中指出,首先,需要增加短缺的大豆和优质农产品、高端农产品供给。去年我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今年1-10月进口大豆已经超过8000万吨,我国大豆的总需求量大约是1亿吨,这就意味着国内80%左右的大豆是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外市场。其次,要减少玉米等低端农产品产出。2016年全国玉米总产量约4500亿斤,但需求量大约只有3500亿斤,多出了1000亿斤。所谓乘法,就是一、二、三产业要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保障供给链,提升价值链。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所谓除法,就是实现绿色发展,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而且这种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子要大,分母要小。”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非常重要。”张红宇举例称,去年农村电商营业额已经达到了8945亿元,相当于去年农业增加值6.37万亿的14%,今年1到10月农村电商营业额已经超过8000亿元,势头非常好,解决了2000万人的就业问题。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去年吸纳了672万人的就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5700亿,相当于6.37万亿农业增加值的8.9%。即便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去年年增加值也达到了2050亿。“这些新产业新业态从横向角度来讲,扩展了农业的边界,从纵向角度来讲,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使农业从物质生产开始向非物质产出转变,从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从有形有边的农业向无形无边的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从农民的角度看,要聚焦农民增收问题。张红宇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充分发展最重要的任务。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达1:2.72,实现城乡居民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促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继续向外转移,大幅提高劳动力效率,这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问题。其次,要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贫困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向。
“将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法宝。”张红宇强调,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根据测算,农民参加合作社,社员平均增收大约1500元,农民参加产业化经济组织,户均增收3500元。“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型经营主体的专利,也要让普通农户有获得感。因此,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不能落下普通农户。”
“乡村振兴,从农村的角度来看,要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张红宇说,中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农村首先要美,要宜居,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淡漠农村,要强化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并重,生产生活生态要兼顾,要加强乡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次,要素要流动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区别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要素向城市单一流动的做法,也区别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单一城市资源向农村反哺的取向。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仍需向外转移,但城市的资本、技术、高素质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选择。
(第一农经内参根据南方农村报报道《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举办2017年年会,专家学者共议推动乡村振兴举措》整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第一农经内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