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南省宁乡市为例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华民族复兴描绘了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培育新时代乡贤精神,发扬农民的主体性,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本论文以湖南省宁乡市新乡贤培育工作为例,从乡贤文化的历史发展,到湖南省宁乡市新乡贤精神培育的工作探析,提出培育新时代乡贤精神的路径:一是应健全培育新乡贤精神的机制,二是应拓展培育新乡贤精神的平台载体,三是应完善培育新乡贤精神的保障措施,四是应激发新乡贤精神发挥的内生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乡贤精神; 振兴乡镇; 宁乡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明确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①]而乡贤,就正是德高望重、才学优秀、能力超群、受乡人推崇敬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社会贤达之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巩固新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精神早已进入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中。2014年9月13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③]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积蓄全社会各方人才,齐心协力砥砺前行。建设新时代乡贤文化,培育新时代乡贤精神,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力量挖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乡贤精神源远流长
乡贤,简言之,就是乡里的“贤人”。乡贤主要是劝人向善,风习教化、邻里协和、调解纠纷、道德彰显、慈善义举、维护和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等的社会贤达。中国的农村,由于地域广大、村落分散、贫富参差不齐、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有限、村民自治传统风俗以及血缘族亲的家族功能发挥等原因,中国乡村社会历来传承着乡贤精神,蕴润着乡贤文化。
(一)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乡贤制度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中,政府重视发挥乡贤作用,乡村和族亲也重视培育乡贤文化,逐渐在民间引导、培育、形成了一系列的乡贤制度。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乡贤就是那些为地方发展和宗族、邻里和睦等作出贡献的人。但乡贤并不是随意推选的,据《大明律》记载:“合设耆老,须于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卒,及有过之人充任。”乡贤一定得是本乡德高望重之人。在漫长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西周就开始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等;秦汉以后就推行“乡三老”的乡治制度。《汉书》记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乡三老”需年龄在50岁以上,自我修养和能力好,而且品德好、威信高且有能力带领乡亲向善、为善的人,“乡三老”往往在参与乡村治理上集乡师、言官、察举等功能于一身。从东汉开始,对这些品德、才学、能力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乡三老”称为“乡贤”, 并在其离世后在乡贤祠为其彪炳。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孔融为北海相,郡人甄士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汉献帝时期的孔融官至北海相,北海郡的甄士然、临孝存博学知名,但早逝,孔融遗憾没有来得及见到他们,遂安排人为他们建立乡贤祠,以示对他们的敬仰。后来,沿袭了为德高望重、热心帮助乡邻的乡贤逝世后进入乡贤祠,颂扬他们的善举,彪炳他们的惠政,作为泽被后世的楷模。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果报▪戮子》也提到:“中丞殁后,其地公举乡贤,物论僉谓无忝此典。”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其儿子作恶多端,不思悔改,高捷严惩不贷,手刃其儿,中丞高捷去世后,当地公举他为乡贤。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传统的乡贤政治,举乡贤、设乡贤祠、仪范乡邻、敬仰传承。
(二)中国传统社会从达官至草根推崇乡贤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时期,历代乡贤不胜枚举,广阔的乡村孕育了丰厚的乡贤文化。从乡村成长起来的乡贤,以自己的特长、技艺、能力、人际关系、知识、修养、财富等等为乡村文化、教育、公益、治安、慈善、道德引领、社会建设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比如:西汉卜式以牧羊致富,心系国家安危,捐资一半的家财支援国家助边。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钧等立《吕氏乡约》,成为中国历史上所制订和实施的最早的成文乡约,为乡村自治制定规约。吕氏乡约的宗旨是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成为后来乡约的基本宗旨,而且也为后来乡村自治、人民公约树立榜样。宋代刘宰正直仁恕,只要是有利于乡邦的事无不尽其所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缺食者振粥、帮扶贫困家庭、修桥修路,甚至乡邻家的婚丧嫁娶之事,刘宰都会像忙自家的事一样去帮忙,深得乡邻推崇敬重。明朝颜钧讲学促教化,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倡导“大中学”的平民儒学,不重在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重在教人“做人”“救世”,他深深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其思想闪耀历史性的光辉,等等。他们均是勤奋努力、从仕经商、发达致富、心系乡邻、体恤民情、恻隐贫弱、解囊相助、修身齐家、芳泽地方。
(三)新中国农民传承传统乡贤精神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的强起来,中国农村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到现在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发展,同样与一批批致力于牺牲奉献、服务乡村、帮扶乡邻、协助村民自治的德才兼备乡贤分不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农村从土地集体经营到个体经营,政府乡村治理分权,基层村民自治发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繁重,许多进城务工等获得技能和积累了一些财富的农民、在乡村勤奋劳动致富或发展产业的农民、在乡村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农民等逐渐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周边乡邻的困苦、乡村设施的建设等,传承中华民族的乡贤精神。比如:浙江台州地区两万多名新“乡贤” 积极投身于台州农村的帮扶发展,以道德育村、以项目扶村、以文化治村等方式,使当地贫穷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不仅经济实现了腾飞,农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④]2017年3月—6月,河南省新乡市开展全市首届“新乡贤”推选表彰活动,在推选评比中发现了一大批崇尚道德、和睦家庭、协和乡邻、弘扬乡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乡村公益事业、帮扶困难乡亲、投资乡村建设、垂范乡里、为乡亲办实事和好事的新乡贤。湖南省宁乡市自2015年开始评选“新乡贤”以来,农民群众在全市推选370多名乡贤进行表彰,越来越多的人努力为乡村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出资出力、维稳排难、奉献自我,争做“新乡贤”。宁乡市白马桥的邓果明老人,快70岁了仍坚持发挥余热增辉,一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关爱青少年,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五老志愿者队伍,用一次次志愿活动、一堂堂政治宣讲传播社会正能量。她2015年被宁乡市评为第一届乡贤,现在还被长沙市评为“五老金牌讲师团”讲师,被评为长沙市优秀五老、市关心下一代优秀五老、市文明市民标兵等。她还陪独居老人聊天、带着志愿者看望和照顾重病老人、扶贫助学、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把志愿宣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专题报告会办进学校,运用微信、微博、QQ、博客等平台,采用讲故事、诵经典等方法,宣讲道德树正气,弘扬真善美。宁乡市道林镇的曾胜洪,也是2015年被宁乡市评为乡贤,他从在城市拾荒、打工到靠着自己的诚实信任和能力而在城市承包工程等,当自己家庭度过贫困期后就不忘乡亲,不忘家乡,逢年过节回家时都会去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想办法为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安排就业帮助他们脱贫,为特困家庭争取政策补助和扶持,为乡村公共道路桥梁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捐资出力,为乡里纠纷等尽力排解,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波劳碌,深得农民群众信赖。等等,他们向善为善、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爱国爱乡、扶危解困、志愿服务、造福乡村。
中国乡贤不一而足,但他们都在传承一种精神:正直正义、仁爱忠恕、修身齐家、慈善乡邻、诚信道德、扶困济危、教化乡野、维稳地方、捐资乡建、造福社会,这就是中国一直代代相传的“乡贤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更是增进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奉献精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时代“乡贤精神”。
二、新时代乡贤精神培育的探索——以宁乡市为例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乡情、乡愁、乡恋,而这一切乡村文化的形成都是以乡贤精神为灵魂、核心。乡贤精神是乡村的文化符号,是连接乡土、维系乡情、包含乡愁、体现乡恋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乡土中华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文化沃土。在新时代的广阔农村,如何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贤队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彰显新时代的乡贤精神很有必要,全国许多省市也在探索,湖南省宁乡市就在2015年启动。
宁乡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西北方,土地面积290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山多地少属于丘陵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粮食产量保持全省第一;副业以饲养生猪为主,生猪调出量全国第一。宁乡至今仍保持传统产业的强劲发展,经济却由长沙的落后县跃居全国的百强县,2017年4月被批准为由湖南省直辖、长沙市代管的市。这一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外,与乡村成长起来的社会贤达发扬乡贤精神也是分不开的,同时与宁乡市及时组织培育乡贤队伍、激励乡贤精神也是分不开的。
首先,传统乡贤文化滋养新时代社会贤达。
在宁乡市道林镇听到一个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故事,说是一个周姓乡贤,勤劳致富、节俭持家、广施善款、救济乡邻、修路修桥、泽惠乡村,一生修了一百多座桥,据说有次准备去衡山捐资修桥,步行200多公里的路上仅几粒煮黄豆做下饭菜。这种勤俭修身,为乡村社会发展、为乡邻节用渡困的精神至今为乡邻所赞誉。宁乡人才辈出,为国家、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乡贤文化非常丰厚。北伐名将、楚沩乡贤叶开鑫(1887—1937),宁乡偕乐桥人,北伐将领,仁心义胆,智救刘少奇,关心国民教育和社会福利,曾创办江南学院,对军队驻地有关修桥、修路、筑堤、修水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皆鼎力相助,对家乡孤苦无靠的老人和贫困的孩子周济帮助,虽英年早逝,却至今感动家乡人民。从“公车上书”到国使馆写史的一代岳飞后裔岳障东(1852—1921),宁乡沙田人,晚年回乡创建“亦檄轩”,广结乡友,吟诗三千多首,谢觉哉与之对话交流,被誉为宁乡的杜甫李白,影响久远。祖籍宁乡的胡林翼(1812—1861),清代名臣,功勋卓著,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不取一钱以自肥,以做百姓之心做官,以治私事之心治官事,正己正人,家训传后,造福桑梓,教化乡民,至今深受敬仰。等等,不胜枚举,宁乡的乡贤文化影响和教育着宁乡人,传承着公忠体国、服务乡里、友邻敦睦、正直廉洁、奉献自己的乡贤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宁乡人发扬新时代的乡贤精神。
其次,新时代农民自觉修养道德情操。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蓝图,到2020年中华民族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性胜利。走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前列的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富裕,越来越重视自我的价值感和道德修养,社会认同、群族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境界的追求成为了他们自我肯定、自我成就的目标。白马桥乡贤邓果明老人在2017年宁乡的特大洪水灾害期间顶酷暑、冒生命危险一直战斗在抗洪抢险、安抚灾民、重建家园的前线,受伤也不撤退志愿者工作,她用实际行动践行她的“大爱情怀”。道林镇乡贤曾胜洪在帮助乡邻时跟人解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善良”、“人要凭良心办事”。玉潭镇乡贤张海斌热心慈善活动,多年来累计捐款30多万元,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要讲仁义道德”。坝塘镇的陈海军到广东办企业取得一定成功,长期为家乡敬老院、学校、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捐资出力,安排剩余劳动力在企业就业,帮扶贫困学生等,他每次帮扶时都说着一句朴实的话,“富了不要忘记家乡人”。菁华铺乡的老共产党员张国南、邹乾坤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以大局为重,平时总能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帮扶困难群众,在村民自治选举中、在生态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中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了选举工作和生态工程既广泛征集民意又反映民意,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他们这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担当精神深受乡邻推崇和敬重,被推选为乡贤。等等,新时代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自觉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与思想道德境界,思考人生与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方向性、基础性等问题,不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把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命运联系起来,关心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不仅为自己和家庭的物质富足而奋斗,也为自己的精神丰富而努力。
再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培育新乡贤精神。
自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时期,原宁乡县领导就开始关注乡贤力量对乡村社会的作用,各乡镇委员会多与乐于为地方服务、扶贫解困的乡贤有联系,甚至登门拜访、征求乡镇治理的建议、探讨乡镇发展的良方等。2015年宁乡在原县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示下,由县政协牵头、群众民主推选出376名群众公认度高、有威望、带领群众致富、调解社会矛盾、传承优秀文化、帮扶弱势群体、参与环境整治等的乡贤,并组织召开全县乡贤大会表彰乡贤功绩。2016年宁乡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继续选择一批可信可亲的社会贤达,支持他们更多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并在2016年再次推选了376名乡贤进行了表彰。2017年,宁乡县政协继续将乡贤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致力于发挥乡贤的作用,激发基层自治活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全县党委班子的高度重视下,出台了《宁乡县2017年社会贤达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通过社会贤达工作全年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各乡镇社会贤达工作室,积极为社会贤达搭建决策咨询、监督评议、扶贫济困等平台,助力社会贤达传递社会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各级政府的一切思路与工作,都为培育乡贤力量、促进乡贤作用发挥建立了良好的机制与平台,促进了乡贤精神的发挥。
三、振兴乡村培育新乡贤精神的路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现在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仍然还是“三农”问题。而且“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始终是主体。只有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挖掘“三农”发展中的潜在力量,走乡村“内生性”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持久地振兴乡村。繁荣乡贤文化,培育新时代的乡贤精神,发挥先进农民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之一。
诚然,党中央、宣传部及各级政府早已经认识到培育新乡贤精神的重要性,但各地在工作中仍然只是刚刚起步,对新乡贤精神的培育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基本定位在民间志愿者服务的框架内,且有许多方面的工作丞待改进和推进。
(一),应健全培育新乡贤精神的机制
新时代的乡贤精神的成长,单靠农民自发生长必然是比较缓慢的,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健全机制,促进新乡贤精神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建立乡贤工作室和乡贤参事会等机制。鼓励新乡贤参政议事,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其次,各级政府应健全新乡贤监督考评机制。鼓励新乡贤向善为善,帮困扶贫;防止新乡贤利用帮扶罗织人员而成为乡村一霸,排挤和打压异己者。再次,各级政府应建立培训培育机制。通过培训,提高新乡贤参政议政能力、生产经营能力、扶危解困能力、维稳协调能力、教化带动能力、组织治理能力等,提升新乡贤的素质与水平,以使其成为新乡贤的意识成长为新乡贤精神,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二)应拓展培育新乡贤精神的平台载体
乡贤精神,是人的乡贤意识焕发出来的能量场,是人向善为善意识而体现出来的一种主体性状态和力量,是乡贤文化长期侵染只有在合适的时候和场合才会展现出来。因此,新乡贤精神的培育,需要创造适合的平台载体,使乡贤文化转化为乡贤精神。首先,应经常主办新乡贤文化的主体活动。各级政府多主动听取新乡贤的建议与意见,形成新乡贤办公的长效机制,提升新乡贤的使命感和担当感,使新乡贤的工作成为一种责任。其次,加强新乡贤的交流联谊。各个乡贤工作室可以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式,建立新乡贤的交流平台,互相介绍经验,互帮互学,提升发挥新乡贤精神的水平。再次,加大宣传推介。对各级乡贤增加宣传报道,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形式使新乡贤的模范故事广而告之、家喻户晓,以文感人、以情动人,使乡贤精神成为人人学习效仿的社会正能量,影响人、感染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乡贤精神。
(三)应完善培育新乡贤精神的保障措施
乡贤精神,属于人的本质属性范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显现出来的善的状态与力量,孝亲、爱友、仁义、慈善、忠信等等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本质属性的外显。培育乡贤精神,需要完善保障措施,才能使新乡贤精神长期发挥效应。首先,政府应建立制度保障。定期考核评估、动态推优评先,制定新乡贤的评审制度、工作制度、培养制度、财务制度、议事制度、调研制度等,开辟新乡贤发挥功能的绿色通道。其次,政府应提供经费保障。乡贤工作室、乡贤参事会或乡贤理事会需要有专人负责进行沟通协调,对新乡贤的培训和宣传也需要有机构进行组织,等等,因而办公费用与活动费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应划拨财政专项,支持新乡贤工作开展。再次,培育新乡贤精神也需要有队伍保障。新乡贤精神的形成与发现、发扬,都需要有队伍保障。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每个人为了协和社会关系都多多少少做过善事,而只有在为了“三农”事业的发展而把做善事变成一种信仰信念、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追求、生活目标,才能成就乡贤精神。这是需要社会倡导、社会宣传、社会组织等等的,才能形成一股社会风气,才能造就乡贤精神的风尚,而这些均需要有专门的队伍为之建构。
(四)应激发新乡贤精神发挥的内生力量
正如《中国乡贤》一书中所说:有一种归属是乡情,有一种诚挚是奉献乡土,有一种荣耀被称为乡贤。培育新时代的乡贤精神,归根到底还在于新时代农民的主体性发挥。首先,可以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儒家道德文化的精髓就是教化人们知善恶廉耻、懂忠孝节义、行仁爱礼信,与新时代的乡贤精神具有共同的精神与价值诉求。其次,可以通过宣传传统的乡贤文化,以可歌可泣的乡贤故事感染人、感动人,使人们在知、情、意上对乡贤形成共识与认同,并从被动到主动、自发到自觉地学习和仿效。再次,可以从农民身边树立新时代乡贤典范,身边生动而鲜活的榜样人物的影响与教化具有真实而无穷的力量,形成以成为乡贤为荣耀、以奉献乡土为自豪,激发农民内在的乡贤精神信仰与追求,造就人人具有新乡贤精神的社会局面,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奇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EB/OL].中华文明网.2014-09-1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16/c_1112504567.htm
3、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新华社.2016-03-17.http://news.ifeng.com/a/20160317/4792612
2、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正能量[EB/OL].澎湃新闻(上海).http://news.163.com/shuangchuang/17/1110/10/D2SGE73K000197V8.html.2017-11-10.
3、“新乡贤”引领新风尚[EB/OL]. 经济日报.2017-02-07.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2-07/doc-ifyaexzn9125139.shtml
作者简介:
刘建荣(1963.4——),女,湖南省宁乡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南省道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和“三农”问题研究。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农民精神生活引导研究》(12ASH007)阶段性成果。
陈访柔(1989.11——),女,湖南省岳阳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