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许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人与自然连接起来

[ 作者:许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30 录入:王惠敏 ]

自然之美,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的源泉之一;自然之德,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天人合一思想,穿越时代仍浸透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现代社会需要把人与自然更好连接。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好像既简单又深奥。说它简单,因为中学的课本早就告诉我们: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于自然,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说它深奥,当你随便在大街上甚至校园里,询问过往的路人或者学生们,人地关系究竟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一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的问题时,竟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不出来。我们身边的雾霾横行、山水遭到破坏、森林遭到砍伐、传统文化失去传承,这些现象让我们疑惑不解。

曾记得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有一句名言:通过解说而了解,通过了解而欣赏,通过欣赏而保护。可见,欣赏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是认识自然、敬畏自然,要知道自然的价值。中央电视台《绿水青山看中国》的热播,搭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连接起来的桥梁,它像三月的春雨,一点一滴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它不是靠粗暴、传统的说教,而是让我们在最熟知的“山、水、林、田、湖”等主题场景中,在趣味、互动中感悟中国的自然之美、人地关系和谐之美。它将激活人们走向户外,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欣赏自然的美丽并了解其重要性的欲望,共同发出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吁。

自然之美,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源泉之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被网友成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激发了多少人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体系完整, 地理环境多祥,从海平面到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形成三级阶梯,海洋、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地貌单元中蕴含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我国是世界上地质、地貌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为国人开展观光游览、寻奇探险、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水青山看中国》第一集中,单单一条神奇的318国道,就横跨我国的三大阶梯,将喜马拉雅山之雄、贡嘎山之险、张家界之奇、庐山之秀、太湖之旷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再加上嘉宾对自然美、人文美的成因解释和拓展,不仅可以让观众赏识到祖国优美的地质地理风光,更可以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从科学与美学的角度认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

自然之德,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常常把自然山水赋予仁、智等道德人格,从游山玩水中获得道德启示。这和西方的主客二分法的审美思想截然不同。泰山石宁毁不折、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梅兰竹菊的傲骨、高洁、谦逊、隐逸的高贵品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迫名利,岳飞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爱国激情......这些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形成的自然比德理念,在当今浮躁纷扰、物欲横流的环境下,仍能给人以启发,让人保持一份道德的坚守、心灵的恬淡。绿水青山不仅是物质的金山银山,更是精神的金山银山。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电视画面中和主持人、嘉宾的点评中,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与其相符的实物,让观众在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天人合一思想,穿越时代仍浸透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梯田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处处体现着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

我们欣喜看到,作为继成语大会、诗词大会之后,《绿水青山看中国》开创性地挖掘地理内容资源,聚焦“山”、“水”、“林”、“田”、“湖”、“乡愁”、“丝路”和“美丽中国”的不同主题,在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同时,用丰富多样的电视表现手法,同样表达了蕴藏在地学背后和渗透于地学之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了创新表达,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原创的特点,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并在公共平台、大众传播中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让现代生活与传统自然文化更好连接?《绿水青山看中国》也给我们有益启示。节目中,摒弃了传统的知识问答,代之以“一叶知秋的扫雷游戏”、“行万里路的地图行走”、“猜猜我在哪儿的自媒体出题”等具有地理特色和可视性的竞赛题目,增加了节目趣味性与参与性;“大浪淘沙”、“突出重围”和“海阔鱼跃”的激烈角逐、比拼环节,增加了节目悬念性;文化学者、地理学者跨界融合,精彩评说,增加了节目的知识性与文化性;以写意山水为设计元素的演播室里,山川河流、田野梯田,从塞北到江南,从太行到秦岭,尽显绿水青山的无穷魅力,让观众看得见蓝天,望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自然与现代科技、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把人与自然连接起来,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科学素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最接地气的课堂。我身边的老师、学生和朋友纷纷反映,节目很好看,大美大爱,知趣合一,激发了大家对地球科学与地学文化的更大兴趣。许多教师同行认为,创新性的节目内容、形式,对于推进当前地理、历史、自然、生物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对地球母亲的了解依然有限,普通公众仍然缺乏足够的家园保护意识和地学文化素养,尤其是对人地关系、自身生活方式与未来生存理念深刻认识和理性反思,导致我们对她的伤害和掠夺变本加厉、失去节制。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人,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仅靠科学技术远远不够,还必须调整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需要进行文化观念的普及、教育与说服工作。对此,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无疑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绿水青山看中国》的热播,以及之前的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的火爆,这不是偶然,折射出社会大众对自然之美、人地和谐、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强烈的渴望。中国人的自然之心一直存在,只不过是被现代快餐文化、物质欲望、生活压力、应试教育所压迫而深埋心底。《绿水青山看中国》节目,恰似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触摸到了亿万观众心田中那个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把原本从自然中走来的我们,现在却与自然隔离太久的“人与自然连接之心”唤醒了,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然对人的人格养成、启迪智慧、精神家园的价值。《绿水青山看中国》节目受到关注,再次提示我们,根植于中国地理环境基础之上自然之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充满魅力的宝藏,需要进一步挖掘、继承和弘扬,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绿水青山看中国》结束了,但这场地学科学、地学文化盛宴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未来的实践探索才刚刚开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地学科学技术,更需要地学文化的支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地球科学与地学文化,也必将提升我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持。

作者许涛,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央视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