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png

9月17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MPA实务论坛之“乡村治理创新”在景德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原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宗林,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端桥铺镇党委书记张学军,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中和镇党委书记张成文等嘉宾,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严小龙,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陆福兴,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付振奇等人参与论坛讨论及案例分享,全体MPA学生、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讨论。

图片2.png

本次论坛由 MPA 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刘茜主持,论坛通过案例分享、主题研讨和专家点评等形式,就如何进行乡村治理创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图片3.png

陈文胜教授致开幕辞,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湖南师范大学MPA实务论坛,和各位老师、乡镇党委书记就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等问题进行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管理体制、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构建从研究层面、教学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互动的平台,推进全面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振兴。希望和各位通过激烈的思想交锋,探讨案例的价值,总结实践经验。

图片7.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张学军书记和张成文书记分别带来了以“田管家——创新助振兴,农家添帮手”和“以村民自治促乡村善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题的案例分享。

图片8.png

在乡村治理政策解读与点评环节,刘宗林认为两位乡党委书记从农村鲜活的案例中分享的乡村治理生动实践引发了他对中国农村的思考,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破碎的农村生产资料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把独立的生产单元联结起来,提升种粮效益。二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村三化”的问题。三要发挥乡村自治组织的功能,实现乡村善治。四是要发挥乡村文明新风的作用。五是要改善乡村治理方式,探索法制化的治理方式,探索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探索数据化的管理方式。

图片9.png

在案例研讨环节,参会嘉宾围绕“乡村治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陈文胜认为乡村治理要正确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问题,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要正确处理好传承和提升传统文化的问题,使乡村留得下乡愁。严小龙认为乡村治理要解决好乡村产权治理和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要区分好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边界,解决好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化的问题。陆福兴认为乡村治理是个大问题,乡镇党委书记是“乡村治理”的一把手,“田管家”是探索粮食安全的有效治理模式之一,“乡村自治到善治”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明的体现。张成文认为移风易俗要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厘清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的边界问题,村民自治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张学军认为农民种田挣钱不挣钱是个重要问题,“田管家”是扩大集体经济组织,促进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探索。付振奇认为“田管家”模式在推广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试点。“村民自治”要解决群众参与的问题,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刘宗林认为乡村治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具有极大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空间,但是要主义几个问题,一是吃透中央精神,避免方向搞错。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三是尊重群众创造。

图片10.png

陈文胜教授最后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今天的论坛办的很成功,很有实践意义,也带来了乡村治理实践的一线经验。MPA 实务论坛是研究“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天乡镇党委书记分享的两个案例也很好,值得鼓励。宣传有禁区,但研究没有禁区。他鼓励研究生要有问题意识、宏观取向、变迁关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以某个村为支撑点,要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他期望这个论坛能够越办越好,未来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与MPA教育中心能有更多的合作。(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