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生读书汇报会第九期暨学期总结汇报会在里仁楼举行,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教授,副院长陆福兴教授、瞿理铜副教授,游斌博士后和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汇报会,研究生们逐一汇报本月读书心得和学期总结。
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珺分享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选取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进行重点研读,重在探讨唯物史观视角下乡村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与转型,特别强调乡村道德建设或农民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否则或将流于形式,或是成为“政绩工程”,难以真正促进农民道德观念的提升。
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珊珊系统分析了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逻辑层次,并将马克思“剥削小农”理论与舒尔茨“理性小农”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政策变迁,探讨了经典理论的中国适合性。
2021级博士生汪义力分享了读《资本论》中关于反贫困理论的思考和感悟,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制度、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分化等方面分析了“悖论性贫困”如何生成,再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贫困治理历程,探讨了如何辩证把握贫困治理问题的基本遵循。
2020级硕士研究生易永喆分享了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首先梳理了书中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逻辑线索,介绍了集团规模和选择性激励对集体行动困境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奥尔森理论在形式模型上难以回避的局限性,最后联系现实探讨如何跨越“奥尔森困境”,找到村集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易永喆认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虽存在一些不足,却揭示了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搭便车”现象形成的根本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活动的结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2020级硕士研究生曹倩将《中国人口流动状况概况1990-2000》与《农业与工业化》两书相结合,分析了影响农业人口流动的因素,并结合中国农业人口流动发展阶段,分析了我国农业人口向城市及农村户籍从城市向农村回流的推力与拉力。
2020级硕士研究生田珍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出发,从教育与社会、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教育理想的现实之路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联系实际论述了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探讨了实现教育理想的现实之路。
2020级硕士研究生朱烨分享《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乡村治理的相关内容,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动、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问题等三个方面分析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并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统筹推进三治融合、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2021级硕士研究生胡勇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出发,梳理了乡土文化转型的四个路径,结合乡土文化转型的经验分析说明在大规模的乡土文化转型之后,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在经历短暂的痛苦适应过程,并没有自然而然实现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型。在某些方面,我们发现这些农民更加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征的同时,却在另外一些方面变得更加具有了乡土文化的特征。
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淼分享了读《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论》中关于城乡关系的思考,城乡是一个有机体、命运共同体,乡村孕育了城镇、支撑了工业,乡-城关系是母子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创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核心是面向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创新城乡土地配置和管理方式,建立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加快构筑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改革城乡均衡发展体制,深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制度的系统性创新。
2021级硕士研究生凌力群分享了《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关于权力的文化网络的思考和感悟,从权力的文化网络的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包含的内容、权力的文化网络在当代的再现及其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在教师点评环节,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大家在读书方面的进步,同时也都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游斌博士后建议同学们的读书报告最好着眼于毕业论文的撰写,眼光要长远,格局要放大,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而对于寒假布置的村庄调研报告,建议大家缩小选题,从小的切入点开始,把一口井打深,才能把一个问题真正研究透。
瞿理铜老师认为同学们的学习已经慢慢步入正轨,但是对于怎样高效管理时间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建议同学们要更多的主动学习,每个月订立一个小目标,按时完成,因为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必须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扎实基本功。
陆福兴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做好下个学习阶段的规划,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新的一年应该有新的目标、新的动力。人生要享受过程,每一次奋斗都是宝贵的积累,“下学期要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达成既定目标”值得每位同学认真思考。
陈文胜老师对本次读书会暨学期总结汇报会进行了总结,对同学们半年来的努力给予“三大肯定”:一是宣传报道及时,二是值班工作积极负责,三是学习认真刻苦。同时也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学习风气十分浓厚,但学而不厌的氛围还未形成。虽然有读书会的倒逼机制,但是同学们读书的主动性还不够,感受不到一种忘我的读书境界;还没有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博士生与硕士生、新生与老生之间的互动略显不足。二是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认识水平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要多磨砺自己,扎实理论基础,不能自我欺骗,核心竞争力是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依靠外在的荣誉证明自己。三是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状况突出。对硕士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好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博士的要求会更高,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能力。希望同学们今后进一步提高对于读书的认识,一是明确“读书为了什么”,读书不是为了老师、父母,也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更要有回报社会、为底层呼吁的使命担当,更有家国天下情怀。二是明确“什么是读书”,要把握马中化的基本理论,明确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前沿方向,拥有大的格局和宏观视野;要熟练掌握理论分析工具,把握好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本方法,训练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三是明确“怎样读好书”,要严格按照学科规范,认真做好读书和读书会的笔记,自觉把握好时间节奏,避免时间垃圾化。(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