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生读书汇报会第三期在里仁楼举行,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教授、副院长陆福兴教授、瞿理铜副教授出席汇报会。
博士研究生李珺首先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出发,重点分析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唯物史观,随后对比阅读《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从根本上把握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及其在当代的消解过程。她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如何对待以家族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其现代性价值。
硕士研究生易永喆从温故、知新、存疑三个方面,选取土地权利问题、土地发展权问题、土地征收问题等重大土地基础理论问题,结合土地正义的地权平等、地利共享、地尽其用三大主要内容对《土地正义——从传统土地法到现代土地法》展开层层推进的细致剖析。最后得出结论要实现土地正义,需要建立管理土地的良法体系,并不断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善治土地。
硕士研究生曹倩从《农民的终结》以及所读过其他书中总结了小农经济下农民与土地的密切关系,认为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是高度黏合的。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民与土地关系高度黏合的表现,包括“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与土地继承有关、时间只是耕种的一种节奏、农民对土地情感、社会声望与土地耕作直接联系等。最后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黏合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土地劳作的直接现实性、经济动因是生产力落后、无劳动剩余。
硕士研究生田珍围绕《爱弥尔》一书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爱弥尔》的局限不足之处在于分段教育、分开施教、性别歧视严重以及限制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内容阐述了感悟体会,提出实行多于口训、重视教育合力、重视痛苦教育的建议,最后谈到《爱弥儿》虽然有些内容不合时宜,但此书对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硕士研究生朱烨围绕《乡土中国》一书的核心内容和《乡土中国》对乡村治理启迪两部分展开,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中国乡土社会的统治特色的主要内容,随后从“差序格局”和“无诉”对乡村治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谈到《乡土中国》虽然时过境迁,但此书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依然充满活力,值得学习借鉴。
在教师点评环节,瞿理铜老师认为要学会将所学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不能直接复制书本中的知识。要注意理论在历史变迁之中的适用性,学会提出质疑,勤加思考。
陆福兴老师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因此,读书要有层次感,注意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形成的观点结合起来。并且学生之间要相互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注意国内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比较。历史变迁对于学术问题研究是很重要的,只有以宏大视野看待问题,才能避免陷入绝对主义。
陈文胜老师在点评中认为,读书不是盲目的,要学会提出质疑,既要相信权威,又要敢于挑战权威。研究不是猎奇,而是站在整个社会历史的趋势、规律中去探索某一阶段或者某一问题。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拐点,社会意识是十分复杂的,我们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最后,他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每位研究生都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