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2020年工作总结会在里仁楼成果展览室召开,博士生导师陈文胜院长主持会议,乡研院全体人员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会上,陈文胜对乡研院2020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他全面总结了乡研院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已经建立了一个好的平台、好的基础,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聚焦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学术影响力。他希望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提升凝聚力,增强合力;都要苦练内功,加强学习,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平台,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运行。他强调,要坚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多“走出去”,更要“请进来”,并注重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他期盼团队成员能够团结一心,互帮互助,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争取推动乡研院工作上新的台阶。

根据工作总结,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取得的工作成绩不少。其中在2020年,团队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2人次,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性批示23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编著3部;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论文3篇,在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在其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5期详细摘要1篇;承担了6项课题研究,完成了3项课题的结项工作;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果1项。

在学术交流方面。在2020年,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到我院作专场学术讲座,举办了“十九届五中全会三农新定位座谈会”、“《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发布会”以及研究院揭牌仪式,省委副书记乌兰出席并揭牌,全国人大农委主任陈锡文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分别发来贺信,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做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出席致辞,省内外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团队成员应邀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三农论坛2020”、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讨会”(河边村)、山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广东省举办的的“第九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 省政协常委乡村振兴专题会议,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线上)、中国农业大学(线上)举办的相关会议并作大会发言10场次。

在平台建设方面。在2020年,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邀请了全国人大农委主任陈锡文担任首席专家,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等34名知名学者担任专家委员,邀请了省内外22名知名专家担任特约研究员。创办了院网,改版升级了中国乡村发现网,集刊《中国乡村发现》出版2期,“乡村发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不断扩大。

在服务决策方面。在2020年,陈文胜被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团队成员完成了省委有关领导交办的五个典型县的调研任务与调研报告,以及疫情期间三农工作三项调研任务与调研报告;团队成员应邀参加了2020年省委农村会议、省委副书记乌兰主持的农民增收座谈会和乡村振兴座谈会、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谢建辉主持的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专家论证会、省政府副省长隋忠诚主持的乡村振兴座谈会、2021年省委一号文件起草座谈会;分别对《湖南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湖南省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等省委、政府有关三农工作文件的征求意见函提出了完善建议并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陈文胜主持研究编制的“衡阳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顺利推进,已经基本定稿;陈文胜负责主编的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主办的《农村发展要报》共27期,获得省领导批示26人次,批示率为63%。

在服务社会方面。在2020年,陈文胜应邀担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陈文胜作为主讲嘉宾在2020年“湖湘大学堂·名家讲坛”的首场讲坛作了“大国乡村的进路”学术报告;在祁阳县委、武冈市委、西湖管理区委、苏仙区委、衡山县委、国家开发银行等党委中心学习组作讲座8场次;在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培训班、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干部培训班、娄底市委组织部、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培训班、吉首大学干部培训班、省直属机关党校干部培训班、省委党校中青班、湖南中医药学院、湖南理工学院、团省委(线上)等单位作专题讲座17场次;陈文胜在《湖南日报》作了《疫情之下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的方向及重点》的专版专访、《光明日报》的《防疫”“脱贫”如何两手抓、齐发力》的专题访谈,团队成员接受省内外各类媒体采访20多场次;邀请陈文胜主编的《中国乡村振兴十大名村》丛书即将出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在2020年的下学期,举行“研究生午餐学术会”四场次、研究生读书会四场次,团队成员指导的研究生每人完成经典精读5本以上,每人完成论文习作5篇以上,已有2020级硕士研究生的2篇论文获得《农民日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