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目录
特稿
李友志 挥好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指挥棒
特别关注
中共双峰县委 县人民政府 农村科技合作社:创新科技服务体系的新尝试
编辑部评论员 双峰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乡村故事
潘远臣 山村修路波折记
宋丽娜 尚武村救人后思录
一线纪实
郭宇宽 寨老制度:独特的农村基层组织
邵春保 县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樊百华 “病毒入口”谁之责?
周立 乡镇干部的无聊与无奈
赵娟 闽西土楼:乡土传统与创新精神
星村纵览
何传新 前郑海村新农村建设启示录
县乡连线
曾平原 县域经济如何创新发展
马俊山 经济组织:村委会被忽视的性质
朱新峰 谨防农村工作陷入四大误区
孙佑民 宗派矛盾中的乡村治理
李万忠 乡镇行政效率为何不高
田雨露 建立服务型的乡镇政府
调查报告
杨兴猛 阿荣旗少数民族经济现状调查
何宏光 农村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反思
深度观察
辛秋水 新农村建设刍议
张德元 “小井庄尴尬”所引发的思考
王习明 谁来为农田灌溉买单
谭同学 陈涛 文化重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
海外窗口
姬德利 李文国 韩云勇 从茅草屋到新乡村
一家之言
胡良桂 文学的乡村情结
蔡永飞 “春运不涨价”:拉动城乡互动的新信号
孟志中 警惕虚假三农
萧一湘 乡村建设不能只提“三农”问题
想说就说
吴建明 “村村通”山区农村难畅通
编后记
就像乡村老农须臾也不肯离开生死相守的黄土地那样,《中国乡村发现》一直坚守着“立足三农一线”的承诺。这份执著源于我们对中国乡村的深度关注与质朴情怀,更源于有一大批关注中国乡村的作者们,以一篇篇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妙笔文章在背后为我们鼓劲加油。这种关心与厚爱,是《中国乡村发现》从一棵幼苗得以茁壮成长的动力和养料,这份执著与坚守,也培育和塑造了《中国乡村发现》独特的气质风格。
作者群体的多元化。既有身处一线、感同身受的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也有日理万机、公务繁忙的商贾政要,既有刚刚入门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有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既有血气方刚、充满朝气的激情青年,也有洞透人生、老骥伏枥的耄耄老者。他们的笔耕不辍,鞭策和推动着我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努力方向。
语言体系的乡土化。为保持文章的乡土风味,在文稿审编过程中我们非常尊重与青睐展现乡村社会原生态的文字,尽量保持了原文中的方言俚语、风土人情和“野性”思维。也许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难登“阳春白雪”的大雅之堂,但它鲜活真实地刻画了乡村的原貌,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今后将一如既往的坚持这种风格。
问题意识的纵深化。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是三农研究的生命线。随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2600余年之久的农业税全面的取消,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各种治理性危机趋于消解。农村的深层问题露出端倪,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决策问题逐步浮出乡村社会的水面。我们不敢放弃“发现问题”的敏锐,将在以后的栏目中持续关注农民的养老、就医、科技、文化、治安等社会焦点,不断挖掘农村社会的新问题;我们也将继续高擎批判的旗帜,对农村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毫不遮掩地进行披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惟有以加倍的努力与精益的作品来表达读者对我们的信赖支持。也许我们对于作者文稿的要求过于严格,也许我们对政府的期望过于苛刻,也许我们对农村问题的批判过于深刻……这一切,皆源于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乡村发现》编辑部
2007年6月16日
网址:http://www.zgxcfx.com 编辑部邮箱:zhgxcfx@163.com
电话: 0731-4211470